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国际交流中的两个盲点

(2007-11-29 14:54:47)
标签:

艺术赏析

舞蹈

现代舞

        于2004年开始,中国文联每年在一个国家举办「中国艺术周」,先后已经在加拿大、希腊、澳大利亚成功举办了艺术交流活动,今年(2007年)的目标国家是欧洲的奥地利,而被邀请演出的来自中国的文艺单位,竟然与过往的许多深具传统民族特色的演出队伍很不一样,却是各类以创新为主导路线的团体为主,包括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北京“音乐猫”女子器乐组合、和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

        这次「中国艺术周」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唤做「今日中国」。奥地利教育艺术文化部作为跟中国文联合作筹办这次活动的单位,强烈要求交流的项目是以当代艺术为主。奥地利文化部的意见,其实代表了今天国际艺术界的主流意见,就是他们虽然对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更重视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因为通过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作品,他们能够更清楚了解今日中国的整体发展面貌;也所以今年的「中国艺术周」干脆被命名为「今日中国」艺术周,希望外国的朋友们通过这次的展演活动,能够了解今日的中国,而不是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或五千年前的中国。

        我当然很高兴雷动天下能够被邀请作为「今日中国」艺术周的其中一个表演团体,但在了解了这次演出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面貌而出现时,其实心里不无忐忑。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表演艺术?什么才能代表今日的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实在人言人殊,本来没有什么「正宗」之说。只不过如果主办方的中国领导们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国际上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有太大距离的时候,在安排节目方面便很容易变得「牛头不搭马咀」,别人想看的和所看到的落差过大,则对宣传中国的当代艺术成就,可能适得其反。

        我感觉如今节目的安排,有声乐独唱、钢琴独奏、杂技、电子乐、女子器乐、国内现在鼓吹的「当代舞」和雷动天下演出的现代舞,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宛如一顿丰盛大餐,观众可以各取所需,也必然有适合任何不同口味的节目。这种多元风格的取向,本来应该是挺「当代」的,不过在这些由政府安排的、尝试展现当代艺术的活动中,总是绕不开两个盲点:一,以歌功颂德为主,缺乏反思批判的节目;二,过于强调娱乐性及技巧性,缺少前卫创新精神。

        第一个盲点是中国的特有国情,虽然在最高位者总希望中国的艺术创作可以发出更强音,可以反映平民百姓的心声,可以大胆批评时政。可是在层层领导的把关下,总有某些底气不足之辈,为了不要惹上麻烦,宁肯选择安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在面向国际的朋友时,每逢要表现当代的中国,便总「腾飞」、「盛世」、「欢乐」、「安定」,生像中国一切都在欣欣向荣,没有任何烦恼和问题。谁知道这种题材的创作,无论再怎样精彩,从国际性的艺术评论角度来看,只属于公关宣传项目,离真正的当代艺术精神还远着呢!

        第二个盲点便是领导们的品味问题了,我不知道领导们是不是真的很欣赏一群中国姑娘浓姿艳抹并穿着性感地在舞台上扭晃着演奏「007」音乐组曲,可是把这些充满娱乐性的项目作为代表中国当代最高档次的音乐在外国,尤其是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观众面前表演,使我感到难受。我绝无瞧不起这些中国姑娘的意思,相反地我觉得这些花姿招展的女孩们很具市场娱乐价值,可是当领导们把市场娱乐跟艺术创作混淆起来的时候,结果是显得我们的中国在今日的发展中的无所适从。我不会认为我个人的意见便一定是对,只是常识告诉我,中国有许多当代音乐作品,不说谭盾、瞿小松、郭文景等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就算是摇滚乐、流行乐甚至电视剧里的主题曲,都要比「007」的音乐有更高的原创性,也更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吧。

        雷动天下在「今日中国」艺术周里演出三支舞蹈:《十月》、《围城》、《满江红》(选段)。维也纳的观众自然是赞不绝口,领导们对演员的高水平演出也很满意,可就是嫌舞蹈的服装不够鲜艳、内容不够乐观向上、演员怎么才只有十四人?甚至要求下次雷动天下带四十个舞者来演出,那气势才够大!总而言之,虽然「今日中国」艺术周打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招牌,但领导们还是一切以传统歌舞晚会的心态办事。唉!要由建制里的领导人敞开思想,去展示真正的中国当代表演艺术,真的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国际交流中的两个盲点

 维也纳音乐厅舞台上准备装台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国际交流中的两个盲点

《十月》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国际交流中的两个盲点

《满江红》

 

中国当代表演艺术国际交流中的两个盲点

女演员们在更衣室里候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