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还是有为数不少的中国观众对现代舞不甚了解,以致看现代舞时总像有层神秘面纱,「抽象」、「难懂」、「不理解」等是常挂在嘴边。欣赏外国的现代舞时,因为文化背景的隔阂,那些抽象难懂的部分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国人编的舞蹈,以咱们中国人的眼光去看,就不应该有难懂的地方。所以也常有这样的想法:咱们看外国人的舞蹈看不出门道,大概是咱们的文化水平不够,看完就算了,不好批评,免得露馅;而看不懂中国人编的现代舞,那肯定是这些编舞家有问题,批评起来,便振振有词得多。
2000年李捍忠和马波以经典音乐《春之祭》编排出舞蹈《满江红》,在北京上演。我看了作品后,认识到这个《满江红》的重要性,也曾写过文章强烈推荐。当时我的解释是:音乐《春之祭》是西方音乐从传统通向现代的划时代作品,而舞蹈《满江红》对中国的舞蹈意义也是如此。来自中国舞蹈界的权威们反应大体是:「你是否言过其实呢?」,其中一位前辈更很有礼貌和技巧地跟我说:「我们还在期待着中国的《春之祭》的出现」。
当然《满江红》要到2002年在法国巴黎演出后,被欧洲舞蹈界惊为天人,认为舞蹈赋于了这个经典音乐全新意义,而且跟现代中国的崛起有重要参照价值,并前后三年数度邀请《满江红》演出于欧洲。节目更在2004年随胡锦涛主席出访南美洲国际经贸会议而在巴西巡回演出,再于2005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地中心作为中国文化节的节目上演,获得国际舞蹈界的热烈回响。当然《满江红》也在中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长沙)走进大学里进行巡演,成为许多青年大学生们初尝现代舞并神为之夺的作品。
像《满江红》这样重要的一个作品在中国舞台出现时,权威方面反应是出奇地冷淡,我不敢说中国舞蹈界的前辈们不识货,可是中国人看中国人编的现代舞,往往带着太多的情绪而不能以平常心去进行评价,却是事实。有时阅读中国的文化和舞蹈刊物,里面对许多传统舞蹈和舞剧的评价,可以写得天花乱坠,几乎没有一支舞蹈不是经典,没有一套舞剧不是里程碑;可一谈到中国编舞家编排的现代舞,便总是带着三分鄙夷,写评论的固然急着要来一点批判,作为读者看见别人对作品一些高度赞扬的评论,无论看过作品没有,心里也先要怀疑一下:「有这样好的中国现代舞吗」?
一个有趣的对比,我在博客上连续多天发表了对德国舞蹈大师皮娜.鲍什的舞蹈作品的评论,内容少不了诸多赞美文字,是我由衷而发的,许多朋友们看了很高兴,表示相信我的品味并期待观看这位大师的作品;可是当我谈到中国年青编导訾伟的作品《看上去像只鹰》,也是由衷地表达自己对这个舞蹈的赞赏,并指出这个作品在国际舞蹈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却被同样的那些朋友认为是自己人捧自己人,和「喊口号」式的宣传。奇怪的是,为什么他们可以相信我对外国艺术家的评价,而不信任我对中国本土舞者的论述呢?难道我在赞美皮娜.鲍什的时候是客观的,而在评价訾伟的时候,就变得主观了吗?其实我跟皮娜.鲍什也挺熟的,要说「自己人」的话,皮娜.鲍什也脱不了关系,可朋友们就接受我对外国人如皮娜.鲍什的赞美,而怀疑我对自己人如訾伟的评价。归根究底,是这些朋友打从心里就不相信:中国可以出得了世界级的现代舞蹈作品。
(待续)

《满江红》编舞:李捍忠,马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