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来在中国内地的工作和交流,包括在1980年演出于广州,在83年巡回演出于广东地区,86年演出于天津、沈阳,88年演出于上海、福州、厦门,92年演出于北京,再加上我先后任教于广州、上海、北京、昆明、太原、武汉等地,城市当代舞蹈团于1997年7月之前,实际已经完成了回归祖国的心理过程。
97前和97后对城市当代的最大的转变,是从一个「推动香港当代文化」为主的地区性舞蹈团,名正言顺地蜕变为一个「立足香港、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的国际级舞蹈团。记得98年舞团的驻团艺术家梅卓燕应邀演出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我们惊奇地发现,艺术节当局把演出列为代表中国的项目;当我向意大利方面分辩香港和中国的时候,艺术节主席严肃地跟我解释:「香港不是已经回归中国了吗?香港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艺术架构上,1997到2007年,舞团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我仍然是艺术总监,陈德昌仍然是副艺术总监,黎海宁仍然是驻团编舞,而香港舞蹈圈子中最出色的编舞家们如梅卓燕、伍宇烈、潘少辉、余仁华、杨春江等仍然紧密地与城市当代合作;可是回归后的十年之间,中国内地来的现代舞者们在舞团的创作和演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97前舞团也曾聘请内地的舞蹈家如华超(第一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邓宇(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黄启成(第三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等,但他们都是以合约形式受聘,也带着学习见识现代舞的心态而来,合约完了就回内地,并没有彻底融入香港社会。但97后参加城市当代的来自内地的舞者,他们都自觉地以香港为家,把城市当代看成他们长远舞蹈事业的发展基地,因此舞团的作品也开始渗透着许多内地舞蹈家的心血和风格。这些舞蹈家包括乔杨(第二届法国巴黎现代舞大赛双人舞金奖)、邢亮(第四届法国巴黎现代舞男子独舞金奖)、桑吉加(第五届法国巴黎现代舞男子独舞金奖)、杨云涛(孔雀杯表演金奖、文华奖表演金奖)和罗凡等。其中邢亮更先后为舞团创作了《达利与加拉》、《镜花圆》和《尼金斯基》三台大获好评的节目。
可以说,如果97前是城市当代如何在内地发挥影响力,把现代舞传播至广州、北京以至大陆各地,则97后的十年间,我们看见内地的艺术家和香港的现代舞渐渐融合、彼此渗透;也因此使城市当代的舞蹈,不但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国香港这一特殊地域的文化,更能深入内地,被当地有见识的文化人和喜爱新颖创作的年青人所接受。
2007年3月,城市当代推出了由三个中篇舞蹈构成的节目《3721》,分别由三位七十年代出生的年青编导黄狄文、庞智筠、杨云涛编舞,其中黄狄文、庞智筠两人生于长于香港,而杨云涛则来自内地,完美地见证了香港新一代舞蹈人才的融合和成长。同年5月,城市当代于广州举行的广东现代舞周中,演出了黎海宁编排的《萧斯塔科维奇密码》,被来自全国13个省份五百多位年青观众评为最喜爱的节目,其中一位来自湖南的朋友在观演后发表感受:「以前一直以为香港是个纯商业化的城市,文化程度不高,看了舞团的演出后,才发现香港艺术家的修养是如此地丰厚多层次」。7月,城市当代将到北京献演一台排演于2004年,为纪念舞团25周年的节目《银雨》,当中把过去城市当代的12套经典剧目的片段重新组合,揉成90分钟一气呵成的长篇舞蹈,很好地展示香港本土舞蹈的成就,也让内地的观众进行检验。

《畸人说梦》

《某些动作与阴影》

《创世纪》

《逐色》

《X广场与异变街道》

《365种是还不是东方主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