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系列——舞蹈专场」在7月10日新约舞流演出后,便落下帷幕。观看了不同场次演出的朋友,自然会对几个风格完全不一样的香港舞蹈团队,各有想法,有些人喜欢这个团队的舞蹈多一些,别些人喜欢别个团队的作品多一些,那是很正常的事。也有特别好奇的朋友,锲而不舍地询问我个人对其他三个来自香港的舞团作品的看法,说白一点,是希望我对王荣禄、杨惠美、周佩韵的舞蹈品评一番,甚至于排个高下。
有趣的是,问问题的朋友们又不约而同地预先知道我的答案,比如其中一人就说:你肯定会说各有各好的,问了也是白问。哈哈!他们都是我的知己,了解我的想法,免了我浪费唇舌。说真的,作为「香港文化系列——舞蹈专场」的策划者,我在全香港二十多个现代舞团队里,邀请这三个团队到北京演出(加上城市当代——是四个),肯定是对他们的作品有好感,希望北京的观众能够接触欣赏。
也有人说,我的包容性很强,所以几乎什么都会接受,但把作品排个1、2、3名次,还是可以吧?这其实关系到我个人如何欣赏现代舞,和个人理解艺术本质的问题。
对我来说,现代舞甚至所有艺术,都有一条底线,任何创作超越这条线之后,就是艺术。在现代舞范畴里,超越了界线的创作,代表了艺术家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观点,他们之间是无法用一个标准来比较的,非要有一个标准的话,只能是自己的口味。以烹调为例子,我们蒸鱼,底线是那条鱼熟了没有。如果这条鱼还是生的,我们一尝,甚至一看就知道:鱼不能吃。可是当鱼蒸得刚好,热腾腾地端上桌来,好不好吃,要怎样吃,便凭各人的口味了。有些人多放点酱油,有些人加点糖醋,有些人喜欢麻辣,有些人什么都不要,只是尝鲜。要我说那一种处理方法最好,我宁肯每样都来点——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非要排个1,2,3。写到这里,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每次我有机会观赏香港各家各派的现代舞,感觉就像去海鲜店品尝各种口味的烹调,每一口都可以感到鱼肉在不同处理下的浓鲜和质感,有时单是吃鱼都可以感到人生是那么幸福多彩。可有些人只独沽一味,认为某一种烹调方式才是最好的,永远吃着同一款菜肴,那我只能说:这些人真笨。
所以我觉得,品评现代舞最重要的,是认清底线在那里,也就是什么时候那条鱼是刚熟,可以被端上桌子呢?
对我来说,现代舞从一个可以被评头品足的学生式作品,转化成可被欣赏的艺术,中间的界线在于两点:
1.对身体和动作的自信:
现代舞是以身体为工具,动作为媒介的艺术,所以身体和动作是现代舞作品的最基础元素。作品里演员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去展现身体、完成动作,代表了舞蹈作品外观上的成熟度。这种自信并不来自于专业训练或高难度技术展现,而是对自己身体和动作的充分掌握和理解。
通常我们看见业余舞者在作品中,想加入一些专业性的技巧动作,以为可以提升作品的质量,可是技术水平未到举重若轻的境界,动作完成了,却也露馅了,妨碍了舞蹈的连贯性;反而有些节目里的动作简单,舞者充满自信,表现得如鱼得水,我们观看的时候被舞者的精神状态打动,根本没有注意舞蹈里有没有超高难度技巧的展现。这种作品,舞者可能是业余的,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绝对专业。
2.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
当业余的舞者们有了自信,在舞蹈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往往是非常独特的,可能因为没有受到太多专业性的规范和限制,他们更多大胆地用不同的手段表现属于自己的思维感受。专业舞者则因为经过严格的身体训练,能力的提升,可以动用的空间和手段有更多更大的可能性,也因此更能清晰地用舞蹈来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感受。
可是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舞者,又容易成为过于严格规范的奴隶。他们在舞蹈中展现的是千篇一律的课堂技巧,明明是不同的个体,可跳起舞来,动作的表情、质感,连呼吸都一模一样,一个人跳的舞跟十个人跳的舞没有分别。这种流水作业式的课堂作品,充其量是学生模仿练习,跟现代舞的艺术底线相距还是很远呢。

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银雨》

不加锁舞踊馆演出《爱息》

惠美-跳舞演出《跳你好舞》

新约舞流演出《馨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