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亭:内乡古县衙 半部官文化

标签:
总第350期8版-3杂谈 |
内乡古县衙
半部官文化
李昆亭
由河南南阳市西行50公里到达内乡县,县城内有一处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时代官署衙门——内乡县衙,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二十年时重修,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有厅堂廨舍260余间,其建筑由中轴线及东西辅线组成。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清代官衙规制和堪舆学说而建,体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建筑布局与《明史》、《清会典》所记载的建筑规制完全相符,布局严谨,深邃森严,是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历史标本。
走近县衙,大门正面的照壁上绘有一个类似麒麟的怪兽,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犭贪”。它能吞吃大量的金银财宝,尽管它的周围已堆满各种珍宝,但仍贪得无厌,想吃掉太阳,结果坠身大海。据说,旧时官府大门照壁上都雕有此兽,以告诫告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进得大门沿中轴线有大堂、二堂、三堂,“三堂”规制恰如缩小了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1989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冯健在此题写了“北有故宫,南有县衙”的赞语。因此,又有了“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之说。
内乡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从众多的楹联上得以展现。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屏门上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等都非常精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堂抱柱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据考证,这是清康熙十九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撰写。作者身为地方官,视百姓为衣食父母,难能可贵。此联所包含的“民本”意识,至今还堪为“官箴”。如今,这副楹联名噪海内外,被视为“衙署第一联”,无论高官还是庶民参观者到此无不驻足沉思。而现在所有恢复的县衙,包括山西平遥、江西浮梁等为数不多的衙署博物馆,都仿刻了这一佳联,使其成为官文化的代表作。
内乡县衙里类似的楹联还有多处,可谓举不胜举,它们与县衙宏阔的建筑群落、实物展品以及典章礼仪共同演绎了深厚凝重的古代官文化底蕴。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林永匡教授评价说“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