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节张家口金矿怀旧之旅

标签:
端午节故地重游张家口宣化金矿 |
久有凌云志,重上金矿山。端午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车水马龙,高楼入云端。过了小营盘,金矿在眼前。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四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转眼间离开少年时代的冀北山区来到天津已经过去了43年,本人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人到中年,但心中对那个度过了贫穷但欢乐的少年时光的地方始终存有一份怀念,那是至少我生活了八年的地方,也是老母亲工作生活了整整十年并创造了人生事业高峰的地方。前些年一直有想法带着老母亲故地重游,重温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奈何一直被各种事情和因素所阻未能如愿。2023年的端午节,终于有机会带着老母亲驱车重返这个离别了数十年的地方,也亲眼目睹了2022年冬奥会之后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当然也包括期望的和不希望看到的方方面面!
6月22日端午节的早晨起来,老母亲感到身体不适,赶紧先到附近的社区医院做了一个心电图检查,结果问题不太大,大夫又给开了点改善心肌供血的药,因此决定按照原计划出发,车子由妹妹驾驶,8:45离开医院正式赶赴此行的第一站张家口市。天津到张家口市340公里,和五一假期到承德的距离基本相当,全程基本都是高速公路,先走京津高速然后转到北京六环路上最后走京藏高速到达张家口市。但没想到的是在京藏高速北京八达岭段堵车长达几个小时,大概是由于节日到八达岭旅游的游客太多导致的,不巧的是这天的气温达到了40度的恐怖程度,在车里坐几个小时的感觉可想而知。通过了八达岭拥堵路段后,道路通行状况就好了很多,车子一路顺场地行驶在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和43年前从宣化坐上火车来天津时在八达岭要翻山而过走之字形路线完全不同,一路之上差不多都是伴随着京张高铁线路而行,几乎没有翻山越岭的盘山公路路段,有的只是穿山而过的高速公路隧道,不仅大大节省了行驶里程和时间,驾驶难度也大大降低了,普通家用轿车也足以胜任,这也是因为2022年冬奥会的召开伴随着国家对张家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额投入导致的必然结果。官厅水库、怀来、下花园、涿鹿,这些小时候跟着母亲坐火车到北京天津时沿途经过的熟悉的地名又逐一出现在视野里,让人更加充满了期待。
2023年的端午节正好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第二个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最适合长途驾驶。所以,在炎炎夏日下经过整整八个小时的长途奔波,16:45终于到达了张家口南收费站出口,高速公路费收了142元,此时仍然是艳阳高照的景象。驶出高速公路后首先途经了张家口南站,我曾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因为工作上项目的事情回过一趟张家口市,当时到的就是张家口南站,但当我们按照导航的指引到达张家口南站的时候,却发现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火车站,而且位于市郊的农村之中,车站门口还有放养的羊群经过,和原来印象中的张家口南站的样子大相径庭,而且车站几乎见不到任何往来的车辆和旅客,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驱车离开张家口南站后直奔张家口市区,进入到张家口市区后明显让人眼前一亮,道路宽阔,市容整洁,花团锦簇,2015年那次来的时候印象中当时张家口市的变化远没有现在这样巨大,这些应该都得益于2022年冬奥会的召开。17:20来到了张家口站,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现在的张家口站就是原来的张家口南站。张家口站于195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原名张家口南站。2005年,张家口市政府在张家口南站站前广场竖立一座4米多高的詹天佑铜像以示纪念,就是我2015年底那次来时看到的样子。2017年11月12日,为配合京包高速铁路京张段建设,张家口南站拆除重建,相关客货运业务暂时转移至沙岭子西站(现张家口南站);2019年3月2日,张家口南站更名为张家口站,沙岭子西站更名为张家口南站。2019年12月30日,张家口站重建完成投入使用,而新的张家口南站则变成了完全的货运火车站。所以这次开始的时候错去了张家口南站也就并不奇怪了,也难怪我们在那看不到任何旅客了呢,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张家口站应该是2022年冬奥会受益变化最显著的建筑物,整个车站不同凡响气势恢宏,完全没有了2015年来的时候的痕迹。而且我们这次去张家口南站的时候无意中去了趟沙岭子,因为现在的张家口南站就是过去的沙岭子西站,周围的村庄就是沙岭子地区,我当年小学五年级毕业时以金矿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名气很大的沙岭子中学(当时张家口市级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四年前的2019年6月更名为张家口市实验中学)录取了,但家长考虑到各种因素没有让我远赴沙岭子去上学而是继续留在了金矿中学读初一,没想到当年差点去上初中最后没去成的地方43年后反而误打误撞来了一趟!
在张家口市政府门前转了一圈后,时间也不早了,就开车直奔此次的住宿地宣化区。张家口市到宣化有30公里的距离,当年老母亲所在的单位虽然名字叫张家口金矿,但因为距离的原因,当年到张家口市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到宣化的次数倒是相对多些,而且每次跟着母亲到北京天津也是都到宣化去坐火车,所以对宣化更熟悉些也更有感情。我们当年在张家口金矿生活的时候还有宣化县和宣化区,现在统统划为了张家口市下辖的宣化区。开车进入宣化区后,四十多年过去了,宣化的变化不能说没有,但相比刚才看到的张家口市的巨大变化,可以明显感觉到宣化的变化就相对小了很多。其实若论历史的悠久和地位,作为曾经的宣化府的所在地,宣化的地位远在今天的张家口之上,现在张家口却反客为主成为了宣化的上级主管城市,这样的区划调整也成为了制约宣化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历史的变迁不禁让人嘘唏。
我们在宣化住宿的酒店位置不错,距离拱极楼和宣化人民公园很近,步行五分钟就到,但这家酒店的服务意识却不能不说有很多让人无法满意的地方。夜晚的拱极楼广场上华灯璀璨、喷泉齐放、热闹非凡,这里是宣化市民乘凉避暑的好去处。酒店周围吃饭的地方不少,我们选了一家饭店品尝了当地特色的荞面卷。值得一提的是:宣化当地的烧烤店极多,但却没能成为现在淄博那样的网红城市,再结合住宿的酒店的服务意识的缺失,这里面的原因值得宣化当地政府反思!
6月23日周五,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二天了。早晨起来在附近的早餐店吃过早点后就先开车来到了宣化站。当年每次跟着母亲到北京天津包括最后一次离开宣化到天津都是到宣化站坐火车的,当年这里就是这里的人们通往外部世界主要通道。四十多年过去了,宣化站还在当年的位置并且车站外观和规模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物是人非,现在的人们出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的宣化站还有24趟普铁列车在此停靠,宣化站门前也显得冷清了许多不复当年门前人来车往的景象。
离开宣化北站,我们正式启程前往张家口金矿旧址。和四十多年前张家口金矿到宣化只有唯一的一条盘山公路大不同了,现在宣化区到张家口金矿旧址有两条可选路线,两条路线正好形成闭合的环线,最后部分重合都是要走一段9公里的山间公路然后到达张家口金矿旧址。一条是从西到东的左半环,距离43公里;另一条是从东到西的右半环,距离44公里。我们因为早上先到了宣化北站,所以选择了从宣化北站出发的左半环路线,返程时再走右半环路线,正好形成一个顺时针的闭合往返环线。汽车驶入了X410县道,然后又转到了S310省道上,沿途经过了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和葛峪堡,这些地方包括张家口金矿旧址所在的小营盘村原来都是归宣化县管辖的,现在都划归了张家口市桥东区,不过据老母亲讲,我们这次去时走的这条线路好像不是当年张家口金矿到宣化的那条路。一路之上不论是县道还是省道,道路状况都非常良好,完全没有了当年盘山公路上下盘桓颠簸不平的感觉,即使有的地方有坡度,普通家用轿车行驶起来也完全没有问题,道路两边的绿化也做得非常好,驾驶起来感觉非常爽。只有驶离S310省道后到张家口金矿旧址的最后九公里山间道路状况略差特别是到小营盘村的几公里非铺装道路,基本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面而且坡度很大,驾驶难度较大,才让人一下回到了当年的感觉。
过了小营盘村没多远就到了张家口金矿旧址。离开了四十多年,矿山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的模样,在矿区入口也有了大门和门卫,几十年间经过多次的改制和变更,后来金矿的名称也早已不是张家口金矿了,可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并且因为储量开采殆尽,在十多年前矿山就基本上停止了开采,现在整个矿区仅有少量的留守人员。但比我们五一期间到访的遵化马兰峪金矿一切的曾经的痕迹都荡然无存不同,矿区里虽然有很多我们陌生的建筑,完全改变了样貌的地形地貌,但还是能找到一些曾经熟悉的存在。伴随着声声犬吠,我们来到了一座高耸的厂房前,老母亲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从前她担任选矿厂厂长时的选矿厂,她挥洒了青春和热血奉献了智慧的地方,附近她当年亲自设计建造的小选矿厂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这座大选矿厂还默默伫立。我的思绪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球磨机隆隆作响在厂房里几乎听不清人讲话的场景,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我注视着老母亲戴着安全帽沿着陡峭的镂空楼梯上上下下忙碌的身影,最后自己从厂房里走出回到家揭开灶台上的大铁锅,从锅沿上铲下来之前烙好的玉米面大饼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的场景,那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继续开车前行,又经过了矿区大礼堂和招待所。但我怎么也无法和我记忆中的大礼堂联系起来了,想当年我还曾在这座大礼堂里登台演出过,在我的印象里大礼堂无比的庄重高大,但今天看上去却只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两层小楼。大礼堂门前已经是荒草丛生,无比的凄凉落寞。金矿招待所老母亲很熟悉,当年离开金矿几个月后,老母亲就又再次重返金矿参加了中级职称的评定工作,当时就住在这个招待所里。也正是这次职称评定,为后来老母亲在退休前评上高级职称打下了基础,也保证了老母亲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晚年生活,可谓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再往前走道路就变成了土路并且是个大下坡,我们就只能一路步行了。一排似曾相识的建筑首先出现在眼前,仔细端详发现这就是我曾经就读的学校教室,但教室的窗户玻璃大部分已经脱落破碎了,教室外面的围墙上还依稀可辨的写着百年大计的字样,我当年就读的时候教室外面是没有围墙的,而且教室是在一个平台下面,上面的平台就是学校的操场,而今学校的大门紧锁,我也无法进入教室重温当年的时光了,透过大门往里望去,昔日的操场早就变成了温室大棚,但就连大棚如今也早就废弃了,学校大门里外都是荒草丛生寥无人迹。昔日的小学同学们早就星散各地,曾经的老师们大多也已经不在人世了,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让人无限伤感。
从原来的学校教室再往下走就到了原来的金矿家属区了,家属区东边的山沟原本是上百米深的大山谷,后来成为金矿排放尾矿废水的矿坝,山沟的另一边当时还是荒野,只有一处变电站,在那边偶尔还有野狼出没能见到灰色的狼粪。这次去的时候山沟已经荡然无存和原来的家属区齐平了,几十年变化之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家属区西边的山沟也被推平的差不多了,山沟的另一边原本是荒野,现在也建有成排的宿舍平房,应该是在我们当年离开金矿后所建,不过现在也和我们原来居住的家属区宿舍一样早就被废弃了!整个家属区就仿佛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的末日景象一般,荒凉孤寂。我们在老母亲的指引和回忆下找到了第四排家属房,房子是一排四户,从西边数第二间就是我们当年居住的房子,房子还在但大门早就被封堵起来了,不知道后来用作什么用途了,当年的菜园子、扎下的篱笆、亲手种下的小树都已经荡然无存,只有的只是荒草丛生寥无人迹。家属区的第一排房子的最西边就是原来的金矿托儿所,弟弟小时候曾在这里呆过,现在也是围墙倒塌院内荒草遍地,只有围墙边的一颗大树依旧枝繁叶茂,默默目睹着曾经发生的过往。
面对此情此景,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种生活条件的艰苦别说今天从小就予取予求的孩子们难以理解,就是大城市里的同龄人也很难体会。由于山区与外界运输困难,每年都要到了十一这样已经是晚秋的季节才能吃到汽车运进来的半生不熟的西瓜,其它的水果最多就是杏了。能买到的饼干其实就是白面加点白糖烤干了的产品,在今天的孩子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张家口地处山区气温偏低,就连夏天都没有蚊子,冬天更是极冷的,尤其是金矿正位于风口上,冬天狂怒的大风能把人吹的站不住脚,一夜之间门前的雪会被吹的堆积起至少半米高,那时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暖气的概念,全靠屋里生炉子通过炉筒子散热取暖,但煤气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还有就是把土坑烧的热乎乎的抵御严寒,所以早晨的时候真的不愿意起床,外面实在是太冷了,尽管是双层窗户,大门也加上了厚厚的棉门帘,但一到冬天室内的温度仍然是让人感觉天寒地冻,一到冬天早晨睁眼向外望去,外面的窗户上都是白花花的冰花。过年吃饺子把提前包好的饺子放在室外冻上就好了根本无需冰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在当时简直是家常便饭毫无诗意,有的只是瑟瑟发抖。冬天里能吃到的菜也只有难以下咽的大白菜炖土豆外加自家自制的酸菜。
当时由于父母两地分居,我又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又年幼,很多力所能及的家里活只能由我去干,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感到力不从心也只能咬牙坚持,曾上山刨过树根拉回家作为柴火,新出土的树根很湿很沉,装满在背筐里对我来说感觉特别重,一步三摇地走下山,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滚下山去,每次都是走走停停了很久终于坚持到家,两个肩膀也经常磨出血。还曾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废水的出路问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挖了一条小小的排水沟通到外面的山沟里。我也经常顶着炎炎烈日在半人高的荒草丛中逮了一大瓶又一大瓶的蚂蚱和蝈蝈拿回家,蚂蚱喂我养的鸡,我家的母鸡公鸡基本上都是从买来的小鸡崽我亲手喂养长大的,由于经常吃蚂蚱营养充足,我家的母鸡基本上能做到每天下一个蛋,相比之下邻居家只喂谷糠和菜叶的鸡隔天才能下一个蛋。鸡窝的清洁也是我亲历亲为,鸡粪也都是我亲自掏出来作为肥料施到自家的菜园子里的。为了防止家里的菜园子被鸡钻进去刨吃辛苦种下的蔬菜,经常上山或下到山谷里砍下到处是刺的长满酸不溜(沙棘)的枝条插在自家菜园的篱笆底下,同时枝条上的沙棘粒又成为了那个年代很少能吃到水果的孩子们的美味,虽然我的记忆中酸不溜真的很酸,但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种生长在冀北山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野生植物竟然摇身一变身价百倍,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高等饮料沙棘汁,而这又导致了野外再难见到沙棘的踪影了,也是让人不胜嘘唏,不知道这对沙棘本身来讲是福是祸。
为了能给家里减轻负担,曾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跟着老师到公路上去铺砂石子,也曾顶着炎炎烈日在建筑工地上用工具和铁丝绑钢筋网,每完成一个钢筋网才能得到5厘钱的报酬,但为了能多挣几个钱经常坚持到最后。最后用勤工俭学得到的报酬买了自己的第一本《新华字典》和一只钢笔,字典至今还在并曾经还在儿子上学时使用过。还曾跟着同学去秋收后的土豆地里捡挖遗漏的土豆,也曾去过玉米地和土豆地里分垄培土干农活,别的同学们都没事只有我到最后两手磨的满手血泡,同学们都说我就不是干农活的料,哈哈!不过,也正是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对我后来面对困难坚持忍耐绝不轻言放弃的性格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艰辛的生活也更坚定了我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和理想。还记得当年转学到天津后在天津90中学就读初二,当时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此生都要感谢那位善良的英语韩老师,她一边授课一边花了大量业余时间给我补习初一的英语基础课,现在的老师基本做不到),班上的初中同学们都认为我是从山沟里来的,肯定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大多都很瞧不起,但没想到第一次阶段考试我就拿到了总成绩全班第一让大家刮目相看,后来两年更是从来没有让第一旁落过,最后初中升高中考试以六门功课555分(百分制,其中化学拿了满分100分)的总成绩拿下全年级第一,顺利进入了天津市的重点高中16中学(现在的耀华中学),三年耀华中学生涯也是从不懈怠从不放弃,最后高考时也从刚入学时的班里第五名一跃而成为全年级第一名,从而有机会成为了朱镕基、胡锦涛、吴邦国(前人大委员长)和当今主上的校友!数十年后回望人生,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少年时代在张家口金矿这个穷乡僻壤形成的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性格,所以即使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数十年,但心中仍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而今终于有机会故地重游,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怎能不感慨万千?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四十三年前。
穷山恶水创奇迹,永不放弃奋斗篇。
燕赵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故地重游端午记,遍地英雄下夕烟。
当时能吃到的最多的水果就是杏子了,吃完杏子后剩下的杏核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大家用杏核来玩打炮楼的游戏。和中国象棋规则类似,先划分好各自的边界,在己方地界内用几个杏核搭建起炮楼,再在炮楼四周布置上若干杏核作为外围士兵用于防守或进攻,比赛开始后用手指弹动己方杏核向对方发起进攻消灭对方防守的杏核或者消灭对方进攻过来的杏核,战斗中击中对方的参战杏核就归自己所有,如果能将对方的炮楼一举轰塌,那么战斗就宣告结束,对方所有的幸存杏核都归你所有。比赛中也不都是长驱直入的模式,双方也会经常先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先行隐藏起来让对方很难直接消灭,然后再伺机反攻,双方或跪或蹲在地上斗智斗勇玩的不亦乐乎。男孩子们喜欢玩的另外一个游戏就是拍方宝当地俗称帕技,将纸张叠成方宝后互相掷在地上,看谁能将对方的方宝掀翻过来即为获胜,由于纸张的材质不同、大小不同,叠出来的方宝也是大小各异,孩子们弯着腰用力挥动着手中的方宝,扇的地上尘土飞扬,今天看来这种游戏规则既也不太明确也不太卫生,但当时确实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至于大城市中同龄男孩子们经常玩的滚铁环游戏,由于这里的道路大多是高低不平的土路或者更差的砂石路还有大的上下坡,这个游戏虽然也有人玩但并不普及。还有就是张家口这里没有蟋蟀(蛐蛐)和蜻蜓,所以天津市里孩子们玩过的逮蟋蟀(蛐蛐)和捉蜻蜓游戏这里不存在。不过我倒是对蝈蝈非常熟悉,荒野中到处都是,逮回来的蝈蝈装在自己用铁丝和纱窗网自制成的长方形蝈蝈笼子里,炎炎夏日里听着蝈蝈鸣叫入睡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蝈蝈多了的时候就会自相残杀,蝈蝈也分很多品种,颜色也有绿色的和黑色的,后来到天津才发现蝈蝈居然是可以销售的,一个至少要5元甚至10元。偶尔也会和小伙伴们去逮松鼠回来养在特制的松鼠笼子里看着松鼠笼飞快转动。
冬天到来的时候,虽然天气极寒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我们也会找到属于我们的乐趣。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带着自制的冰车来到家属区下面的山谷里顺着溪流冻结形成的冰带顺流而下,无比的畅快舒爽,那时还根本不知道冬奥会这回事!我们也算是冬季运动最早的实践者了,哈哈!冰车都是自己制作完成的,大小模样也是各式各样。把从矿山上不用的废弃钢筋拿回家放在炉子上面烧红后,一头打弯缠上胶布作为把手,另一头用锤子砸成尖尖的,两把冰钎就这样制作完成了。但整个冰车的制作过程到这里只能说完成了一半,最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还要把作为冰车滑轨的两根角铁先根据需要锯断成合适的长度,然后再把角铁接触冰面的一边两端的直角锯掉成为斜面以减少在冰面上滑行时的阻力,两根角铁就要锯四次,在当时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需要自己在家里用小钢锯一点点的锯,手上磨出血泡也是家常便饭,但为了实现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滑冰的梦想,再苦再累最后也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两条滑轨制作好以后,再把两条角铁滑轨平行安装在木板的两侧,一架冰车就算是制作完成了。在冰面上滑行时,双膝跪在冰车上或者盘腿坐在冰车上,双手挥舞着钢钎扎冰助力滑行,再加上冰面大多是顺着山谷而下的,所以开始的过程还是很顺心惬意的。但痛苦的是返程时,一来兴奋劲已经过了,二来体力也在滑行中消耗殆尽了,此时扛着冰车步行爬坡往家里走就觉得无比沉重了,到家时往往累的满头大汗而且经常还会因为穿的棉鞋棉裤被冰水浸湿而被家长责备,但心里却是非常愉悦的。
不管心中有多少感慨和回忆,人总归还是要从万千思绪中回到现实中的。不管看到的矿区现实是好还是坏都要面对,故地重游的愿望也算终于实现了。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了,11:15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对金矿不同的复杂情感登车离开了。返程的路线走的是东线环线,道路状况比来时的西线更好些,行驶起来也更顺畅,据老母亲讲,这条路线应该是当年从金矿到宣化走的路线。12:30回到宣化市区后到了金矿宿舍楼转了转,宿舍楼一共前后四排,虽然地理位置在宣化区不太显眼的地方,但对在矿山奋斗了一生的金矿人来讲,最后能在宣化市区有这么一块安身立命的落脚之地安享晚年,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不过,当年和老母亲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绝大多数已经离世或者远赴他乡了,现在的金矿宿舍楼已经没有什么认识的人了,我们转了转也就离开了!
吃过午饭老母亲和妹妹回到酒店休息了。我一个人顶着午后炽热的阳光走进了不远的宣化人民公园,公园是免费的,有东西两个大门,我从东门进走到了西门又返回了东门。这座公园也有我少年时的记忆,也是屈指可数的老师带着到宣化市区春游时游览过的公园,所以至今记忆犹新。热浪逼人,公园里的游人不多,但湖面上还有人在驾船荡漾。宣化人民公园依城墙而建,有一段修复的城墙,可惜现在门被锁住了无法登上去看公园全景。城墙脚下,花团锦簇,碧波荡漾,亭台逐影,轻舟飘曳。建在公园一角的苏园宛若一派江南风光,竹林小径静谧而悠然,给人以置身水乡之感。靠近公园西门的地方是占地很大的儿童游乐区,各种游艺设备应有尽有,看到里面的旋转木马时又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这种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低级的不能再低级的游乐设备,在当年可是我的最爱了。看到轨道小火车时,又联想到臭蛋儿子小时候也是最喜欢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里坐这种小火车了!公园里的宣化动物园也还在,但不知道为什么没了当初那么浓厚的游览兴致。
17:00过后,气温有所下降,老母亲也休息的差不多了,于是又开车到宣化区的各个景点转了转。首先来到了宣化清远楼,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区的宣化古城内偏东一侧。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距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清远楼全楼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楼内有明代古钟,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镇城钟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故清远楼又俗称钟楼。从清远楼向南步行不远就是镇朔楼,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镇朔楼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距今也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是宣府军事冲要之地的标志。楼上原置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已不复存在。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两层通高15米,十分雄伟壮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旁边就是时恩寺,时恩寺门前有地藏王菩萨的塑像,如今时恩寺为宣化唯一有住僧的寺院,香火颇盛。我们又驱车来到了牌楼西街,宣化博物馆就在这里,不过这时已经闭馆了。在宣化博物馆东侧有一个建于2001年8月23日的九龙壁,九龙壁长24米,厚1.6米,高5.9米,共由6266块特制加厚的七彩琉璃制品构件砌筑而成,饰有639条龙。中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分别位于北京故宫和北海,山西大同。整整十年前也是和老母亲和妹妹到山西大同游览时到过代王府的九龙壁参观过,宣化的这座九龙壁则属于现代化的作品了。宣化博物馆的西面就是天主教堂,没想到吧!就连我小时候都不知道宣化居然还有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904年,距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
6月24日周六,早起又到拱极楼前转了转,拱极楼又名南门楼,建于宣化南城墙昌平门之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坚实古朴,是城防建设精华,是宣化仅存的一座古代城门楼。楼前广场上一群大妈不知道是在做保健操还是准备跳广场舞,人民公园门前则是静悄悄迎接着晨练的人们。今天是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了,我们也要离开宣化动身返程了。8:00左右经过了洋河大桥,洋河大桥位于国道112线上,大桥现全长399.6米,主桥宽12.8米,东侧辅桥宽7.5米,西侧辅桥宽8.4米,主桥两侧分隔带各宽1.5米,2016年年初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宣化县、宣化区,设立新的宣化区,以原宣化县、宣化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宣化区的行政区域,此举结束了自1946年开始的宣化区(市)县分治,区县合并后,两岸同属一家,这座大桥也成为了连接洋河两岸老城和新城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