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四)》·中国“C罗”何在

(2009-07-20 01:14:40)
标签:

根宝

徐根宝

中国曼联

东亚

上海

足球

球星

曹赟定

体育

分类: 中国曼联·绿茵场


    根宝打造基地之初,队伍起名“巴西”、“西班牙”,球员外号“马拉多纳”、“外星人”……
    队伍逐渐成熟,球员渐渐长大的今天,他的麾下有“梅西”、“Z罗”、“卡纳瓦罗”……
    显然,他培养世界级球星的雄心从未减弱,但连他自己也承认,目前队内技术出众的球星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这种欠缺究竟是暂时的,还是一种机制的必然。

 

   整合队伍  突出整体

 

    可以说基地的最初阶段,根宝是以不同的风格来打造球队,90多位球员自然也是按照他们的风格“分配”到不同的球队,但是后来队伍合并、球员整合,逐渐只剩下两支队,或者说“一队两组”,这时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围绕一些球员的技术打造队伍,还是以打造整体战术为先?
    显然,“接传转”是根宝“十年磨剑”的核心,当队员的技术和球队战术同样处于发展瓶颈期时,选择整体是自然而然的,这个,还有纪律的问题。根宝也说过,2007赛季他下决心不再续聘法国教练,就是队伍中的纪律涣散影响到了整体的发展,在球星和球霸之间把握不好距离,就将前功尽弃。
    应该可以看到,目前这支东亚队的“接传转”有口皆碑,而这支队伍中球员的技术能力还是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体现——比如武磊在前腰、曹赟定在后腰,姜至鹏、战怡麟的突破,柏佳骏的硬朗,以及吕文君和朱峥嵘的“机会主义”……当然这些技术特点多少有点掩盖于整体流畅接传之下,比如,我们可以从进球数得出结论说前锋射门机会把握不好,但是仔细分析,或许更大的决定因素在于中场配合的流畅性和合理性,防守的性质也是一样,敢于用1.65米的柏佳骏做核心中卫,就是基于防守体系的整体性上的。
    从这点说,目前“接传转”只是表现出超越对手的亮色,但远未到成型,还是希望根宝继续抓下去。

 

    东风压倒西风

 

    在以往的很多足球报道中,教练和队员好像注定是一对矛盾体,就连曼联老爵爷弗格森也不可避免地和小贝闹出了“更衣室飞靴”事件,而徐根宝的个性更是不言而喻,“不被队员反对的教练就不是好教练”,也许是最鲜明的证明。当然,现在他的威信和东亚队员们的“温顺”,比起以往他带的那些刺头来要好很多,但是不久的未来,他会再度面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对抗吗?
    根宝并不担心,他的依据是他并不以个人好恶,而是以足球发展的客观需要、正确与否来判断事与人,如果一些正确的理念得不到贯彻,或者一些错误的理念深深埋植、产生恶果,那么他是不惜一切代价来纠正的,最直接就是和队员的正面交锋。
    有人说,抛开是非而言,这至少对球员的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对此观点根宝似乎也没有根本性地否定过……人的成长是个大话题,根宝是个相对成功的教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维模式,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经验教训,不能轻易全盘否定他,因为至少中国足球没有别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付出这样的代价。但是,同样带着善意,我们冀望他在严厉和鼓励中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这也可以成为中国足坛共享的财富——像他打造的“中国曼联”一样。
    东风、西风,八面来风!

 

    没有文化  没有未来

 

    再倔强的根宝也有“短板”——他自己承认,在球员的文化教育上,崇明基地的尝试并不成功,所以把最初的口号“人品好、学习好、踢球好”,改为“人品好、踢球好、卖相好”,卖相,就是上海话的“长相”,据说是从贝克汉姆身上得到了启发,球员要有未来,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就要注意仪表——这一点就能看出,在利益上根宝和球员是一致的。
    但是,没有文化的“卖相”,真正印证了“绣花枕头一包草”!这点,根宝不是没有忧虑的,只是难以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毕竟,他们的训练量要比其他球队大得多,坚持到高中的文化教育,事实上是缺乏足够的环境和支持的。虽然在崇明当地部门的帮助下,尝试过教师入驻、分散到校等方式,还是收效甚小。“跟他们说,考试不及格罚到操场上捡石子,可就是看着捡石子的人越来越多,也没办法……”根宝现在最常用的“教育”,就是看电视,《长征》等电视剧,都曾作为他的教育工具,教人而不是教术。
    建议根宝区别一个概念——应试教育,或许是他的球员无法“攻克”的,但并不等于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素质教育,比如,用鼓励看书(哪怕看连环画、听评书)的方式,让他们在闲暇的时候轻松地了解历史故事,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多组织他们看一些纪录片、文化片,听一些音乐;还有,当时在02申花尝试过的,鼓励球员为将来闯荡欧陆而学习外语……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四)》·中国“C罗”何在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四)》·中国“C罗”何在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四)》·中国“C罗”何在 

  

    举一个“刺头”的例子

 

    讲道理不如谈实际,突然觉得有必要剖析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观察根宝的教育细节。
    由此想到要举一个“刺头”的例子,脑海里自然而然地跳出了他——8号曹赟定。这是一个足球界很多人士看了都叫好的中场队员,但只有一个人不断“打击”,那就是根宝:“8号不行,我们队有出息的是……”
    从加入王钢教练的“国奥队”、“西班牙队”开始,曹赟定就是全队当之无愧的核心球员,后来每次整编都是向“西班牙队”集中,曹赟定的地位逐渐体现。但是,这是个个性很强的球员,他的家庭背景比较坎坷,所以对事务有着独立、倔强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和整体利益矛盾的事情。“曹赟定不管好,整个队伍就是一盘散沙,就会出小‘球霸’。”根宝这番话是不是让你想起另一个人——范志毅?可是根宝又强调:“小范再调皮,训练、比赛是非常认真的。”就从这点入手,曹赟定成为根宝死盯的对象。而在法籍教练时代,曹赟定对教练的宽松态度感到惬意,也不免放松,却成为根宝“狠敲”的对象。
    中甲上半赛季最后一战的赛前训练,曹赟定一脚远射偏出,根宝竟然让他加练了五六脚,又加罚铲球和跑步——他对这位特殊球员的“照顾”别的球员已经见怪不怪了。跑的少,斥责他偷懒;拼抢多了,又指责他传球失误高,还给他起了个外号“毛估估”;还经常打完半场球赛,第一个就把这个“刺头”换下场……
    曹赟定心里有没有意见无从而知,但有一点,本赛季根宝中途把他从前腰改为后腰,显然是有所研究,尽可能发挥他的长处;本赛季根宝开始改变“当众训斥”,而是找一些核心球员一对一交流,其中就经常有曹赟定;而且,假如根宝对曹赟定的那些要求都能达到的话,曹赟定一定会是一个耀眼的足坛明星——这一点,恐怕才是根宝真正的目的。

 


记者手记:散养、圈养

 

    前些日子申花和东亚合并的传闻“风乍起”,引起许多议论,其中颇有意思的说法是申花不屑“收购”东亚,理由是东亚的球员是“圈养”的——现在申花显然是以散养自诩的,尽管“散养”的倡导者尚未养出半个人才。
    其实“圈养”这个词也不算创造性发明,好像跟阴影一样缠着根宝多年了,其源头恰恰可以追溯到申花的“前门后门一把锁”……    “圈养”是客观的环境造成的,因为1994年的申花,“毛头当家”,而且还传承着上海队以往的散漫,如果这时再“宽出”,哪还有94的“抢逼围”和95赛季的辉煌夺冠?时过境迁,如今申花也有了不加锁的基地,尽管冠军奖杯可以流逝,终于也是拿过冠军的。
    说到底,成绩不是全部,根宝夺冠,不能验证“圈养”就一定好;奖杯没了,也不能验证“散养”就一定糟……还是把话题转回到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国曼联”,“圈”与“散”,球技和文化,总要达到一种平衡。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中国足球最缺乏的是人才,我们讨论人才的培养环境,包括根宝自认的失败话题,不是寻求责任,而是研究对策;不是否定什么,而是希望更好。人才的培养,根宝说了不算,球迷说了也不算……还是那句话,说不如做!散养、圈养的讨论太笼统,不如让根宝慢慢思考:对球员养还是育?训还是教?

 

特别链接:

 

    揭秘“中国曼联”《开篇》:耳光和报道

   揭秘“中国曼联”《历史篇(一)》:根宝这个人

   揭秘“中国曼联”《历史篇(二)》:国足 我机会最少

   揭秘“中国曼联”《历史篇(三)》:平地而起“花果山”

    揭秘“中国曼联”《历史篇(四)》:百舸争流浪淘沙

   揭秘“中国曼联”《历史篇(五)》·一年一台阶

   揭秘“中国曼联”《现实篇(一)》·到市场中磨剑

    揭秘“中国曼联”《现实篇(二)》·三年大变样

   揭秘“中国曼联”《现实篇(三)》·崇明模式初见成效

   揭秘“中国曼联”《现实篇(四)》·2009“上海旋风”

   揭秘“中国曼联”《现实篇(五)》·为中国足球竖旗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一)》·上海足球振兴之路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二)》·他们  在背后支撑

   揭秘“中国曼联”《探索篇(三)》·铁帅衣钵谁能接

 

 

   勇气、坚韧、追求 根宝征服大学生

   2009年中甲联赛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队名单

    上海东亚队冬训简报之(一)~(六)

    孤岛一隅蕴藏着什么 

    崔大林南勇“空降”崇明

   问责国青输球的三大“谜”

   《改变2008》—— 徐根宝的这个夏天(组图) 

 

《徐根宝和他的“中国曼联”梦》之一:“愚公”还是“堂吉诃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