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雨的况味

(2016-07-25 18:02:37)
标签:

暴雨

洪水

分类: 原创散文

首发于《长沙晚报》2016-07-25

雨的况味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原创散文·雨的况味

 往年夏天,无论你我置身于东西南北哪一方,见识几场豪雨都不难,它们既无规律可循,又无情面可讲,任性,恣意,耍酷,逞强。乡间的外洪、城里的内涝害人不浅,但受灾面不宽,风险可控。在城区大家就可以放眼看“海”,这种事,你记得何时有过?

 今年夏天,剧情反转,结局迥异,从暴雨封门、封街迅速演变为洪水围城,这部现实版的“灾难片”欺人太甚,着实令大家吃不消。暴雨究竟多狂多横?瓢泼?倾盆?仍然不足以形容。银河倒泻?这才有几分接近。粗壮的雨脚竟比绣绷上纤细的针脚还要绵密。司机开车,雨刮器抓狂,仍然看不清前方的路面,竟仿佛在大雾弥漫的江河中冒险涉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之凿凿,两千多年来,读书人坚信不疑,可是这句哲言就如同野马遇到了缰绳,很难挣脱眼前事实的羁绊,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又该是史无前例了。在全国许多地方,降雨量已经刷不出最高纪录,只刷得出更高纪录,三十年未遇,五十年未遇,数百年未遇,甚至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闻所未闻。兴许在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那些年他遇到过,这位抗洪英雄为后世所称道的事迹有好几桩,首推“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实缘故则令人揣测,很可能是他家的宅院一直浸泡在洪水中,亲人早已转移到了更安全的位置,他无暇去寻找他们。

 我至今还记得三十年前的往事,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某个周末,全班同学从中关村骑车去卢沟桥,途中遇到阵雨,有位男同学即兴扮演海燕,振臂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立刻赢得大家的齐声喝彩,我们冒雨骑行,也因此后劲十足。倘若置换时间和地点,某人在激浪猛扑的大堤上,在浊水浸泡的小楼顶,居然豪情万丈地咋呼这样一嗓子,就算不被大家斥为可恶的疯子,也会被众人骂成脑袋进了镪水的神经病。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当洪水泛滥之际,民生多艰之时,那些迷恋闪电和暴风雨的“海燕还是离我们越远越好。

 有人说:远见卓识的城市规划一定会保留固有的湿地和湖泊,这些命穴不可碰触。急功近利的房地产开发则往往毫不犹豫地抹去它们,将一块活棋弄成死棋。我们不妨以最好的善意去猜测某些人,他们拎着鼓鼓囊囊的钱袋,眼睁睁地看着城市浸泡在污泥浊水中,情何以堪,心何以忍?“每一次天灾的背后都闪动着人祸的影子”,这话也许太绝对了,但仔细思忖,不无道理。趋利避害是智举,牟利受害是愚行,但愿今夏的暴雨能够浇透某些主政者、牟利者的后脑勺,“某挖挖”、“某拆拆”的城市建设新思维能够成功转舵。

 雨打芭蕉,雨打残荷,雨打船篷,雨滴疏桐,雨滴长檐,雨滴空阶,都是可以当成音乐来听的,饶有清响,别具诗意,古人笔下多有描绘,情与景融为一体,不乏经典之作。南宋词人蒋捷将人生巧妙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单纯听雨,就能够听出截然不同的况味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情意在此间生灭,性命在此间往复,感悟在此间起止。蒋捷生逢乱世和末世,喜乐之日少,殷忧之日多,听雨就如同听天下消息,越听调子越灰,越听心情越沉。终归于无奈,亦终归于无情。

 在大自然里,有许多天籁之声,令人愉悦和陶醉,但暴雨显然不在此列。它与乡村音乐和蓝色布鲁斯更沾不上任何亲缘关系。暴雨的声响过于骤密,过于单调,听去特别聒耳,是地地道道的噪音。然而正是这样的噪音不断提醒人们,建设者对高天大地的谦卑和敬畏不可或缺,改天换地的豪迈理应适可而止。暴雨之后,洪水之后,居民遇难、失踪之后,省里、市里、县里还开不开各类大张旗鼓的表彰会?我想,有识之士更关心的问题并非这类早已熟悉的重复,而是官方和民间反思的成分会不会更高?反省的比重会不会更大?问责、追责的力度会不会更强?有了反思、反省、问责和追责,严谨防灾在前,奋勇救灾在后,天灾人祸对老百姓的伤害程度就会减轻许多。

 最近的新闻是:北京城区再降暴雨,积水严重,出行艰难,就连原定于鸟巢举行的国际冠军杯足球赛曼市德比也被迫取消了,可是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排水状况居然奇好。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伤害,这条新闻会让某些人很不开心。倘若刺激能够带来改善,刺激就并非全是恶性的,怕就怕,这类刺激太多了,某些公仆将会变得更加麻木不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