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长沙晚报》2016-03-07)
自得其乐
如今,国内的自媒体遍地开花,博客之后有微博,微博之后有微信,一机在手,形形色色的展示就能分分钟搞定。
有位成都网友自称为“馋嘴鳄”,吃到美食当即拍照,将主料、作料、做工、火候全弄个清楚明白,然后详加解析,发在微博中,与大家分享。时间一长,他在四川各地转了几圈,把川菜吃了个遍。他的微博火了,“粉丝”多达几百万,据说,连川菜名厨、名师都屈尊前往围观,出版社的编辑邀他出书,图书馆请他开讲座,更奇妙的是,一位迷恋川菜而且动手能力极强的外地“吃货妹”大老远打飞的到成都,与他结下情缘。“馋嘴鳄”本来只不过是自得其乐,没成想他用舌尖尝尝,指尖点点,名就有了,书就出了,3.0版的“田螺美眉”也慕名而至。
手机的拍摄功能造就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拍客”群体,自拍则成了许多人的头等嗜好。某些网友的QQ空间差不多被自拍照塞爆了,极端的个体,甚至建立自拍日志,吃饭要自拍,睡觉要自拍,洗澡要自拍,做运动要自拍,跟人聊天要自拍,出门旅游更要频繁地自拍。一旦臭美到这步田地,自恋情结就崭露无遗。喜欢刷微信朋友圈的人碰上这类自拍狂,多半也会晕菜。有位资深美女自拍了一大堆裸照,放在加密的空间里,满以为万无一失,有一天却被黑客全部起获。那位黑客倒不是什么坏人,出于好奇心,他给这位资深美女留言道:“青春少女自拍裸照,我能理解。半老徐娘也自拍裸照,是不是太顾影自怜了?”好玩的是,这位资深美女并不胆怯,她的回应是:“年轻时,我有资本,没条件;现在,总算有了条件,老娘不自怜,难道自杀!”她的裸照并未流出,这是幸运的。当年,一群影视明星自得其乐,爆出轰动一时的“艳照门”,那可就是乐极生悲了。
自得其乐原本没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有些人并不满足于自得其乐,还要想方设法强迫别人与之互动。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形,某某在微信朋友圈显摆自己的文章、涂鸦画(画得太不像样,只能如此称呼)、摄影作品,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索要点赞,我含糊其词地回应道:“有空一定去欣赏。”那不行,他逼着我立刻就去过目,五分钟之后他如愿收到了点赞,才肯罢休。
几年前,我认识一位喜欢写旧体诗的处长,自从彼此留下电话号码后,每日早晚我就会收到他用短信发来的少则一首、多则四五首打油诗。与他酬唱的对象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有的级别比他还高。这些诗,且不说艺术性如何,就其内容来看,多半觥筹交错,酒气熏天。有时我想,他喝酒打油,乐在其中,长此以往,其诗歌总量超过陆放翁将是大概率的事情。然而最近一年多,我很少再收到他的打油诗短信,是八项规定使之应酬锐减,还是另有隐因?我不得而知,也没想认真去打听。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孟子的这句哲言早已深入人心。有位网友原本是自得其乐的藏书爱好者,后来,他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倡议——“清理自己的书房,将这辈子我们无须再读或不可能再读的书籍捐赠给边远山村的小学生”。不少网友热烈响应,捐赠的新书和旧书成色不差,有的是打包邮寄给他,有的是他开车上门收取。去年四月初,一个油菜花开的日子,他邀请几位网友同行,将近千册书籍捐赠给一所湘西北的小学,他们拍下全程的重要细节,放在朋友圈里分享。让闲置的书籍找到更合适的主人,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受益者是那些求知欲旺盛却缺乏课外书可读的留守儿童,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比任何形式的点赞都更令人自豪和骄傲。
自得其乐原本只是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在自媒体风生水起的时代,它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互通有无,则快乐因为分享而变得更大,而且更为绵长和持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