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天津《今晚报》2016-03-04)
笑到最后
雪莉·蒂尔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她讲述过一个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故事: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位优秀学生,叫詹姆斯·麦迪逊,后来成为了美国第四任总统。当年,这位学霸选修了拉丁文、希腊文、哲学、数学、地理学、修辞学和自然科学,不仅辩才无碍,而且文采斐然。大学毕业后,詹姆斯·麦迪逊竟然拿不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经校长特批,他留校一年,攻读希伯来文和政治哲学。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詹姆斯·麦迪逊仍旧踌躇未决。于是他走出校园,去外地旅行,考察殖民地的现状,思索个人的前途。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最乐意也最善于将兴趣、激情投放于爱国行动中,辩论和写作方面的优势则使他如虎添翼,因此他拿定主意,要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以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的国家为终极理想。一旦发现自我,詹姆斯·麦迪逊即心无旁骛,为政治事业倾注毕生心力,他竞选州议员,竞选联邦议员,竞选美国总统,步步为营,节节取胜。
任何人要发现自我,实现自我,都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艰辛历程。其间的关键步骤为自强、自知、抱团、顺势、力行、守成,六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暴自弃者,自轻自贱者,犹如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他们早早地趴倒在起跑线上,丧失动力去发现自我,也缺少能力去实现自我。自强者拥有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斗志,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一旦认准目标,就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天底下,凡是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自强及其紧密关联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勉、自律乃是标准配置。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到底有几斤几两?一定要心中有数。自身究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也一定要拿捏准确。孙中山在香港学医,在羊城悬壶,口碑极佳,但是救国先于治病,他转而倡导民族革命,成为政治家;鲁迅在日本学医,他深知心灵麻木的同胞远多于肉体痛苦的同胞,既然“哀莫大于心死”,救心先于治病,他转而批判国民性,成为文学家。由于他们清楚自己的志趣所在和能力所在,选择堪称明智。
抱团取暖是人类得以存续的看家本领,朋友圈乃是世人安身立命之地。贵人助力,益友援手,是你的运气和福气。和平年代,孤胆豪杰确有其人,他们活跃在银幕、银屏上,如果你不装不演,个人英雄主义就理应向团队精神致敬。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并非其性格不强、自知不明、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春秋末叶各国君主摒弃仁义,崇尚诈力,他逆势而为,徒劳无功。晚年,孔子改变方略,远离实际政治,专心致志于人文教育,遂成百代宗师。
要实现自我,怕就怕裹足不前,怕就怕半途而废,怕就怕南辕北辙。裹足不前,势必寸功难立;半途而废,势必前功尽弃;南辕北辙,势必无功而返。不少人实现自我之后,仍以精进为荣,以吃老本为耻,力行不倦,至死方休。反观某些背道而驰的懒汉,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沦为造粪机,变成社会和家庭的累赘,三观尽毁,存在感稀薄。
善始善终才叫功德圆满。汪精卫早年谋刺摄政王载沣,中年代拟孙中山遗嘱,五十五岁之前,他的个人履历不乏高光亮点,但他暮年甘心事敌,沦为汉奸,节操掉满地,化作野鸡毛。创业难,守成更难,因此未到谢幕完毕,任何人都须慎防剧情逆转。你看看某些“大老虎”,晚节不保,锒铛入狱,将会感悟得更深更透。
从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六个步骤,六道关口,谁笑到最后,谁就能笑得最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