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于天津《今晚报》2015-08-06)
慎防“唆皮狗”
唆皮狗与西洋名犬沙皮狗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它是湘中方言对某类恶犬的贬称。这种狗喜欢夹紧尾巴,眯缝眼睛,不哼不叽,不狺不吠,行人走,它也走,左顾右盼,若无其事,甚至慈眉善目,与狰狞凶恶毫无关联。久而久之,行人就会掉以轻心,疏于防范。然而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唆皮狗猛然露出獠牙,照准行人的腿肚子狠咬一口,这一口下去,就算不撕下大块鲜肉,伤口也会怵目惊心。唆皮狗偏好凌孤暴寡,倘若它遇上强者,咬不着就闪,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倘若它遇上弱者,就会狂性大发,专门招呼要害部位。在偏僻的乡下,间或有留守儿童被唆皮狗咬死咬残,这样的惨剧似乎很难杜绝。
“叫狗不恶,恶狗不叫”,这句民谚没骗人。唆皮狗的可怕之处全在于不露声色。它有足够的耐心,步步紧跟行人身后,溜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距离,谁能够专心戒备这么长时间?唆皮狗屡屡得逞其凶,绝非偶然。
唐朝有三位宰相堪称一流的“唆皮狗”,他们是李义府、李林甫和卢杞,个个功夫了得。《新唐书·李义府传》撕开传主的画皮:“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也扯下李林甫的假面具:“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李义府的“笑中刀”和李林甫的“腹中剑”淬了剧毒,这样的恶獠掌握权柄,咬起人来,毒牙之下鲜有噍类,杀伤力之大可想而知。忠良之士遭到两个“老李子”中伤陷害,轻则丢掉乌纱帽,被褫夺爵位,重则身死族灭,天地广大,竟无处可逃。卢杞的居心尤其险恶,他去拜访汾阳王、太尉郭子仪,郭子仪赶紧让家中的妇女悉数回避。郭子仪为何如此紧张兮兮?卢杞相貌奇丑,郭令公担心家中妇女见到此人后,会忍不住掩口胡卢,一旦卢杞记仇怀恨,郭氏家族日后就很可能大难临头。
在一些口述自传中,某门生、某亲友、某同事出卖和陷害过传主,传主不免切齿腐心,困惑不解:“怎么会是他?我一向待他不薄,他为何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唆皮狗咬人,无须正当理由,想咬就咬,这是由其本性和偏好决定的。阴险小人专以磨牙吮血为乐,何况有时候咬人之后还能获得奖赏,想出名的能够出名,想升官的能够升官,想发财的能够发财,想霸占别人妻女的能够霸占别人妻女。唆皮狗邪恶凶残的本性一经激发,咬人更是明目张胆,得意忘形,自然而然地转变“风格”,由不声不响转变为狂狺狂吠,由背后偷袭转变为正面狂攻。唆皮狗摇身一变而为凶猛的豺狼,那样的世道就无异于人间地狱。
君子防范小人,犹如铁将军防范窃贼,多少有点力不从心。我们应该承认,识别小人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小人天性凉薄,厚貌深衷,与谁打交道,都精于算计。他们不设底线,不讲原则,眼中心底只有利益,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不惜伤天害理。
君子防范小人,必须面面俱到:一是不可与之深交,尤其不可推心置腹,以免倒提宝剑,授之以柄;二是不可引狼入室,让他从容捕捉到下口猛噬的时机;三是发觉小人紧随身后,不要老是抛撒肉骨头,去试图安抚他;四是要及时阻吓小人,给他当头棒喝;五是要大胆揭穿小人的鬼把戏,使同伴免遭毒牙;六是不可滥用恻隐之心,以免重蹈农夫救蛇的覆辙。
有时候,主客异势,小人占据上风,君子受尽欺辱。有时候,打狗还要看主人,你不得不强忍一口恶气在心头。遭遇这样的情形,我劝你先去苦练真功夫和硬本领,然后再去猛抡铁棒,痛打唆皮狗。倘若你没有必胜的把握,稳固后防才是明智的。汾阳王郭子仪立下过盖世功勋,他忌惮阴险的卢杞,尚且要亲口告诫家人。何况你我书生,势单力薄,若掉以轻心,则后患无穷。
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早就提醒过读者,“赵家的狗又叫了”,令人为之一惊。其实,更悚人的也许是“赵家的狗怎么好久都不叫了”,这样的狗绝对是唆皮狗,你可要一步一回头,谨慎防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