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长沙晚报》2014-10-25)
女儿的逻辑
伊美邀请我跟她一起观看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我欣然陪伴。那些电影明星返璞归真,努力演好他们貌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慈父角色,几岁大小的“花骨朵”远离温室,如同玩兴激增的野猴,体验他们从未体验过的民间快乐(快乐无垠)和人间疾苦(疾苦有限)。这种父子秀、父女秀比任何家庭剧目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伊美的年龄大于那些孩子,她喜欢这个节目,但感觉并不过瘾。
伊美有空就到书房来跟我聊天。她建议每年寒暑假全家外出旅游,每次半个月左右。我说:“旅游当然好,能够拓宽眼界,亲近山水,呼吸新鲜空气,我举双手赞成这个建议。你告诉我,全家出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她偏着头想了想,然后扳着手指回答:“要准备行李、身份证、照相机、银行卡,提前预订飞机票和宾馆房间。是不是我还忘了什么?哦,一定要记得带上防晒霜,要不然就得去做黑人牙膏的广告了,没ipad也不行,不听歌,不看电影,晚上没法儿过。”这就是现在的孩子,充分追求生活的舒适度,觉得物质享受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跟喝饮料吃零食没什么区别。
我不可能完全迎合伊美的想法,于是提议将她的方案修改为每年出省旅游一次,在省内体验生活一次。体验生活的内容有哪些?我的设想是:去乡下干几天活,顶辛苦的是喂猪、放牛、种菜、植树、抛秧,顶轻松的是掘竹笋、拾蘑菇、采菱角、刨红薯。当然,去社区做义工,或者承包一部分家务,也行,项目很多,任选其中一到两项。我说:“你在家里学会煮饭和下面条,都有成就感,干那些活儿,还会有额外的乐趣。越是亲近土地的生活就越是真实的生活,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伊美一笑而逃。她固执地认为,爸爸是把道理当饭吃的人,妈妈是把道理当菜吃的人,她呢,是把道理当水果布丁吃的人,意思意思就够了嘛。
孩子的逻辑跟大人不一样。伊美远远没有乖到我给什么她就要什么,我说什么她就信什么的程度。恰恰相反,她希望她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她信什么我就说什么,这当然不可能,彼此有代沟,有矛盾,就难免会有交锋。
有一次,伊美做作业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妈妈批评她,她不服,两人唇枪舌剑。妈妈生气了,说是懒得再管她,何苦勤勤恳恳做这种费心费力不讨好的恶人,今后干脆做个甩手掌柜算了。我只好出面打圆场,对女儿说:“你想想看,如果爸爸不努力,你妈妈就不可能辞职回家,把你照顾得这么好,从出生到现在,你从未住过一次医院,打过一次吊针,你去问问你们同学,看看谁能如此幸运?如果爸爸不努力,你哪能有现在的学习条件?”女儿噘着嘴,扬起眉,摆出绝地反击的架式,嚷嚷道:“如果爸爸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就成不了作家,就不可能娶到妈妈,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女儿。你的努力已得到丰厚的回报,应该谢天谢地谢我才对啊!怎么反过来要我感激涕零呢?”这就是孩子的逻辑,不按常理常识出牌,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伊美喜欢上网阅读文章。有一天,她如获至宝,找到了美国甲骨文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演讲的一篇狂言,核心主题是: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和他都是大学低年级的辍学生,在大学里面学不到创业精神,也学不到创新技能,根本没必要浪费生命做无用功。于是伊美将作业本扔到一边,大声嚷嚷:“你们知道不知道,我这是在浪费生命,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都是辍学生,我却还在做无用功!”妈妈就反驳伊美:“你先得像他们考入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才行,到时候,辍不辍学由你决定!”我的语气则没那么强硬,只是温和地提醒女儿:“世界上有那么多辍学生,是不是都成为了顶尖级的优秀人物?像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和拉里·埃里森那样的超级天才屈指可数。不过,我赞同拉里·埃里森的一个观点,等到你羽翼丰满了,就没必要再趴在窝里,而应该高飞远翔。现在做足有用功,将来才可以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
伊美将来会如何发展?实难逆料。她所处的时代不同了,可选的道路不同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与父母迥然不同,我们的经验和学识到底还能够帮助她多少?让女儿遵循她想遵循的发展逻辑,让女儿找寻她想找寻的前进方向,这也许有点冒险,但值得一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