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天津《今晚报》2012-07-25)
(《爱你》2012-09期转载)
了不起的父亲
“在中国,好父亲总是少于好母亲。”这个说法与统计学无关,与事实也可能有出入。鲁迅以少见的温和笔调写过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对父子伦常中本位应该是幼者还是长者,置重应该是将来还是过去,有令人信服的解析。“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做父亲,要有强力的肩膀,也要有宽广的胸怀,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皆可胜任的。
尽管《大学》(四书之首)强调“为人父,止于慈”,但中国家庭分派角色,严父慈母,不能弄混淆。他们对严父多有赞语,什么“严父出孝子”,对慈母则不无微词,“慈母多败儿”。所以千古贤母(曾参之母、孟轲之母、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全都以严格著称,而不是以慈祥闻名。严父的典型同样有很多,周公、孔子、包拯、司马光、曾国藩、傅雷,却总不如贤母那样令人敬佩和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做的是份内事,理应赞美,却不必太过揄扬。
所幸这些严父都肯守规则,讲道理,因材施教,并非一味地迷信拳脚棍棒。单是阅读《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我们就会认定,有这样的父亲长期严格督促,就是一块废铁也能炼成精钢。
大洋彼岸的情形又如何?某位父亲曾送给儿子一柄小斧头,儿子却用它砍倒了父亲喜爱的樱桃树,闯祸之后他主动认错,父亲不仅没有责骂他,而且对他的诚实大加赞赏。适时适地培养孩子的诚实,比逼迫他苦读一百本圣贤书还要强,诚实是一切优秀的品格中最磐固的基石。那位父亲抓住了核心价值,因此纲举而目张。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就是美国国父华盛顿,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中国人听这个故事,总不太上心,生怕教孩子诚实就会让他吃亏,一旦小孩子撒谎成性,成人后就会往斜刺里伸手伸脚,害人害己就多半难免。
最近,我听到一个民间故事,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更是四两拨千斤。他的儿子很聪明,却从小就不爱读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人人不堪其忧,他的父亲却不改其乐。别人问他:“你就不担心儿子的前途吗?”他回答说:“知子莫若父,我这孩子是个偏才,他本质不差,先放一段时间野马,不会有什么害处。”那孩子喜欢做生意,摆地摊,或给人办货,都肯用心,从不偷懒。这孩子满二十岁时,他父亲交给他一个存折,对他说:“你去创业吧,这里有二十万元。”他很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您肯给我这么多钱做生意?”他父亲说出了一句令他极为宽心的话:“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这么多年不读书节省下来的学杂费,天然就归你所有,你就是把它亏得精光,我也不会骂你无能。”这孩子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到三十五岁时,他已身家过亿,他的创富基金就是那“节省”下来的二十万元学杂费,而在他公司打工的白领职员不乏经济学博士和MBA。这个民间故事真令人唏嘘不已,迷信学校教育万能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如果你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那么韩寒总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吧?他中学辍学,玩赛车,写小说,开博客,样样都成功,他父亲韩仁均因势利导,并没有强迫他去完成学业,去考取大学。真正了不起的父亲是不会把孩子逼上他本人不想涉足的道路的,他们会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何在,能力在哪方面更强,从而助推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狼父”“虎妈”很多,却只见他们一味地严厉,一味地迷信“不骂不成器,不打不成材”的教条,很少有讲道理、懂方法的家长,再加上学校教育的极度功利化,许多孩子都不幸变成了龚自珍笔下的“病梅”,生机受损,心态失衡,最终沦为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死记硬背的人肉机器。悲哉,好父亲之难觅也,能做孩子的朋友,能做孩子的玩伴,能做孩子的导师,能做孩子的知心人,这样的父亲才算把自己的角色吃透了,否则只会演砸,不仅自寻烦恼,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其人格变成碎片。
是男人,就能够做父亲,真正能做好父亲的却少之又少,了不起的父亲就更为罕见,有爱心,有耐心,能言传身教,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具备榜样的力量,这样的父亲不动拳脚棍棒也能建立威信。
要让孩子成才,从“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角度说,做父亲的又岂能浑浑噩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