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历史随笔 |
三顾茅庐的“背面绣”
——刘备若能得天下,会不会杀诸葛亮
大凡识字的人,都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耳熟能详。可是世人通常只看到刘皇叔求贤若渴的一面,却忽略了诸葛亮恃才傲物的另一面。当时,刘备寄人篱下,朝不虑夕,四处打尖做流寇,好不恓惶。帐中虽有关、张二员虎将,却缺少一位能坐镇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参。迫于日益恶化的局势,志在扫平天下、匡扶汉室的刘备,决意请出那位早已名动天下的卧龙先生。两次扑空而且还碰了门僮的几个软钉子,莽张飞早就气得吹胡子瞪眼睛,险些造次“以绳索缚来”。所幸刘备才德虽有限,器量却不窄,他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静等孔明将傲瘾过足了,便要向他讨教“汉室往何处去”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最终,诸葛亮为自己挣足了面子,便摇着鹅毛扇款款登场,纵谈天下三分之势。一席话直听得刘备两耳流油,好似盲瞎见物,聋聩闻声,只差没喜极而泣了。
像诸葛孔明那等旷世罕有的雄才巨擘,岂可以饵钓手招,轻易罗致于帐下?他心性既高,头颈又硬,想强摁牛头喝浑水,绝对不行。他引满待发,但他的箭矢只奔向既定的目标,那恰恰是最高的目标。他宁肯隐居长林丰草间清唱《梁甫吟》,也决然不肯廉价自售。
世间权贵并非个个能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他们更喜欢俯首贴耳的奴才和庸才,因为胸藏绝学的人多半不肯摧眉折腰,削足适履,也不甘沉沦下僚,听由主子呼来唤去。他们心高气傲,个性往往如苍龙烈马一般桀骜不驯;而奴才之属情愿吮痈舐痔,完全帖服于主子的颐指气使,毫无怨言,也从不计较嗟来之食的腐鼠滋味。他们摸顺毛的功夫绝对一流,断然不会干出批逆鳞的妄举。他们深知,得罪老板,就会被炒鱿鱼,又到哪儿去找自己手上这样好的金饭碗呢?他们鞍前马后追随,事事不劳主子多忧多虑,件件办理得如意称心。这样说来,他们也并非全无能耐,至少他们知道怎样承欢邀宠,有此阴柔之至的媚功,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官运和财运自此亨通,而且迟早能修成正果——将奴才的凡体修成主子的金躯。有道是“千年媳妇熬成婆”,另一批奴才的奴才也就应运而生。如果说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是乱世的保命哲学,那么奴才的“无用乃为大用”则是任何时候都可获利的上乘心法。
诸葛亮若生逢歌舞升平的年代,除非他不想一展胸中绝学,否则,官场干谒成风,其羽扇纶巾绝对敌不过别人的乖态甜嘴;更别指望谁会走错路,跑到荒郊野外去三顾茅庐。不堪设想,多少个异代不同时的“孔明”都沉寂于蒿莱之中,老死于户牖之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老夫子的论说入木三分。世间多少奇材异能之士都因无人赏识擢拔而寄迹于江湖之间,这是人才资源极大的流散,权贵们却丝毫也不会为此痛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始终感戴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因而为局促一隅的蜀汉小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皇叔三顾茅庐,做成的乃是一笔大赚特赚的“最划算的买卖”。他又何曾蚀本呢?
天才必傲,奴才则无可傲的资本,是不得已而顺从。因为天才不驯而弃之,因为奴才莫逆而取之,是弃骐骥而取驽马。是不明和不智。李白曾发出“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慨叹,诸葛亮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很少有人还似刘备那样求贤若渴。也许明珠对慧眼的期待本就是一种天真,毕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三国的历史早已积垢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