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的!湖南人
湖湘文化的主调是经世致用。自明末、清初以来,湖南人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扮演头号主角,就在于湖南人在内忧外患的国势之下,有一种极其强烈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曾国藩的“挺”字经,谭嗣同勇为变法流下的第一滴血,杨度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省人尽死”……他们发出的无一不是时代的最强音。儒家文化讲求中庸,所以中国古训中有不少话都是反对冒尖,劝诫世人明哲保身,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但湖南人偏不信邪,偏不怕死,偏要做领头羊,偏要做出头鸟。正是这股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使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男A角和女A角。
通常,海洋文化是开放的,内陆农耕文化则相对封闭,然而湖湘文化极具开放意识。湖南人在晚清两拨洋务派中都充当主角,魏源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郭嵩焘遍游欧陆,倡导“西技非要,西政为要”,这些先进思想都代表了当时士大夫对外部世界的最高认识。湖南人霸蛮而灵泛,倔犟是其决不服输的心劲的外现,灵泛则是其善于变通的智慧的外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包含了诸多信息。中国从来就不缺乏人才,缺少的只是一种整合的机制和团队的精神。湖南先贤历来崇尚惟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互相汲引,彼此提携,因此形成坚固的人才链。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之所以能够最终取胜,就在于他有识才之眼,有驭才之智,有用才之方。胡林翼曾说:“国之求才,如鱼之求水,鸟之求木,人之求气,口腹之求食。”湖南人有这种求贤若渴的人才观,又何患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超越群伦。
湖南人持之不疑,行之不悔,“一意干将去”(左宗棠语);湖南人“拼”字当先,“挺”字断后,敢扎硬寨,打死仗,在绝境中仍要起死回生,在最无退步时仍能杀出血路;湖南人特立独行,具有独立不羁的思想和坚强不磨的志节,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湖南人做一事必担待一事,做一事必成就一事;湖南人重气节,好功名,疾没世而名不称;湖南人吃辣椒号称“天下第一”,其“辣”字诀的表现为:办大事犹如快刀斩乱麻,作风极为凌厉,决不拖泥带水……
对此,我们不禁要赞一句:好样的,湖南人!
[本文首发于《湖南广播电视报》2007年4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