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指导语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
2、对同一个刺激,被试个体所进行的或能形成的反应种类是无限的。如何把无限的被试个体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意想的方向上,这就是所说的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始终在猜测实验在测他什么,对他有利无利等等,我们把在实验情境中被试对反应过于敏感的特征叫作
4、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干涉变量、控制变量、中介变量。
5、干涉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6、不同的环境也可以作为自变量。学校、地区、班级等环境因素都可作为变量,即环境变量。
7、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因素或实验处理。
8、实验组、控制组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9、在实验设计阶段可以采用的一些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这种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称为
10、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组间设计。
11、相关设计又称事后回溯设计。
12、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的大小。
二、名词解释:
1、指导语------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
2、中介变量------是一个理论构念的变量,它是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起中介作用。
3、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因素,这些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称之为控制变量。
4、被试变量------是指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以及其他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5、随机化方法------是依据数学上概率的原理,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
6、统计控制------是指在实验处理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7、完全随机化设计------是依据概率的原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使各组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8、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质,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9、准实验------即类似或近似真正的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但可以对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进行分类,将其作为自变量因素纳入,使用真正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
10、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大小。
11、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1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三、简答题:
1、一个好的反应指标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具有有效性;(2)具有客观性;(3)能够数量化或用数字,或用次数;(4)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有哪些?
答: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课题方面的自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暂时的被试变量等。
3、对自变量的控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而且应防止操作定义单一性偏差,影响研究的构想效度;(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4、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有什么好处?
答:(1)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2)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3)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5、因变量要具备哪些特点?
答:(1)具有有效性;(2)具有客观性;(3)能够数量化或用数字,或用次数;(4)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6、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异,就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优点: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历史因素、身心变化、测量工作、评价人员标准的变化、练习效果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等,都难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因而对结果解释的效度降低。
7、完全随机化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有何异同?
答:两者都是采用随机方法进行设计,不同的是:(1)随机化区组是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的区组内。使各区组的被试比区组间的被试更接近同质。将被试分好区组后,然后再将各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到各个不同的实验处理或实验组、控制组内;(2)所用的统计方法不同,随机区组设计是用相关样本的方差分析或t检验的方法分析不同实验处理间的差异,这种统计方法可将被试的变异估计出来,可将它从误差变异中排除,使误差变异变得最小,而使实验处理的变异变大。
8、拉丁方格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答:(1)每个因素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9、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构想之代表性不充足;二是构想之代表性过宽,以致包括了无关事物。具体包括:(1)操作化前对构想的分析不够完整;(2)单一操作的偏差;(3)单一方法的偏差;(4)被试在执行实验时对假设的猜想,即“要求特征”;(5)被试对被评价的不安感;(6)实验者的期望效应;(7)混淆的构想和构想层次;(8)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9)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影响;(10)构想与构想间有限制的推广力。
四、论述题:
1、试述控制或规定自变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观点:(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而且应防止操作定义单一性偏差,影响研究的构想效度;(适当举例)(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教育研究中的自变量,有些有质的区别,是连续的,例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民族、性质等,这些不同质,便是不同的实验检查点,或称为实验处理。(举例说明)
2、确定反应变量指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观点:(1)反应指标就具备如下的特点:具有有效性,能真实地反映反应的情况;具有客观性,即不同的研究观察者或不同次的观察只要是反应相同,其指标也应该相同;指标能够数量化或用数字,或用次数;能准确、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2)要注意反应指标的平衡。(适当举例)
3、对部分被试变量和暂时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
参考观点:被试变量是指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待续性特征。暂时变量是指非持续性的被试机能状态。控制方法主要有:(1)用指导语控制;(2)主试者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3)双盲实验法;(4)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5)实验组、控制组法。(适当举例说明)
4、对环境变量和部分被试变量应如何控制?
参考观点:主要包括:对不作为自变量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执行中所产生的无关变异因素;以及部分被试变量或暂时被试变量因素的控制。主要方法有:(1)操作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方法。包括: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随机化法和配对法;(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统计变量纳入、统计控制等。(适当举例)
5、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观点:(1)历史因素;(2)选择;(3)成熟;(4)测验经验的成长;(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6)统计回归因素;(7)被试亡失;(8)选择与成熟之交互作用;(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10)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11)疲劳因素。(适当举例)
6、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观点:(1)统计检定力低。决定检定力大小的因素有:样本大小、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因变量的误差变异的大小;(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适当举例)
7、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观点:(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适当举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