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华释读——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2018-09-03 08:15:29)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历史文化娱乐 |
《左传》精华释读
鸟则择木 木岂能择鸟
读《左传·哀公十一年》的文字,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孔夫子的话,我久久不能平静。本来就文学来说这里的文字可读性不强,但是因为其中透露出的某些有益信息,我还是情不自禁的要说上几句。
我们今天社会发生的很多事情,大家时常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愤世嫉俗义愤填膺。但是,我们看看远古,今天的事情古人都曾想过干过。我们千百年来生活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就像远古不可能像今天的网络交流便利一样,但是我们同时发现人类生活的本质从来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公元前540年的时候,卫襄公有贱妾怀孕,梦人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因此生子名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公子元为太子。襄公薨,太子元立,是为灵公。灵公夫人死后,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虽为女子,却依靠丈夫掌握着卫国的实权。孔子谋面南子,《论语》有载。南子与灵公太子蒯聩交恶,蒯聩想杀掉南子,于是让家臣戏阳动手。后来戏阳反悔。南子见太子蒯聩几次目视戏阳,警觉其险恶用心,遂大呼“太子要杀我!” 蒯聩畏罪出逃。灵公欲立子郢为太子,郢不肯。灵公薨,南子依灵公遗命再立郢为太子,郢又拒绝,于是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即卫出公。卫国卿大夫孔文子娶太子蒯聩姐即灵公女,生孔悝。孔文子去世,悝母与家臣浑良夫私通,并决定迎灵公太子蒯聩回国。浑良夫、蒯聩与大夫伯姬、孔悝密谋赶走出公,卫爆发内乱,子路挺身而出,结果有子路结缨而死被剁成肉酱,孔子自此终生不食肉酱。蒯聩自立为庄公,时赵简子发兵伐卫,蒯聩再次出逃。卫人立襄公孙斑师为国君。齐国伐卫,抓了斑师,立灵公子起为卫君。大臣石曼尃驱逐卫君起,起逃到齐国。出公回国,再次掌权。
卫灵公为人不齿,臭名昭著,但有意思的是他在位42年之久,此后卫国动荡,这种现象我说过多次,就是一个在位长久且稳定的君王之后必然是积贫积弱的君嗣,要经过比较长的调整期才获稳定甚至中兴,卫国就是这样。它虽然从来没有成为诸侯一言九鼎的大国,但它比其他诸侯都长久,直到秦二世时卫国才真正从华夏大地彻底消逝。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与鲁国君臣志不同道不合,最后以知天命的年龄愤然出走列国,这一去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孔大人经历的磨难可谓不少,但是他独独钟情于卫国或者更准确说与卫国有缘。在颠沛流离的岁月,每每真的活不下去了,他就会回到卫国。他和卫灵公个人关系时好时坏,而且有那位神秘莫测的贵夫人南子,老夫子是不是依依不舍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夫子流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卫国度过的。卫国君臣的态度直接影响孔子的去留,在他的言论中多次提到卫国的人和事,这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巧合。
卫国有位著名的人物,就是孔文子。他姓孔名圉,谥“文”,卫国大夫。孔子在回答子贡之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说明在孔子眼里孔文子是不错的人。
当年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太叔疾。太叔疾随后让亲信把他前妻的妹妹勾引过来,给她安置在犁这个地方,为她造了别墅,于是太叔疾就等于有两个妻子。孔文子对此大为光火,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得到消息劝说孔文子打消这个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要了回来,转嫁给太叔疾的弟弟遗。孔子究竟出于何种考量,我们没有直接资讯佐证,但作为臣子,孔文子要因私犯上作乱肯定不符合儒家理念,还随意将女儿嫁来嫁去,这也与儒家纲常伦理南辕北辙。
再说太叔疾,即太叔悼子,姬姓,谥“悼”,名申、疾。 晋悼公的儿子慭逃亡到卫国时,让他女儿为他驾车打猎。大叔懿子留慭喝酒,就聘他的女儿做妻子,生了悼子太叔疾。孔文子要回自己的女儿,太叔疾并未感到失落,而是在外州和另一个女人通奸,外州人夺走了太叔疾的车子献给卫灵公。太叔疾倍感无奈,于公元前484年冬季,太叔疾再次逃亡到宋国。卫国人立了他弟弟太叔遗做继承人。太叔疾做宋国向魋的家臣,把珍珠献给向魋,向魋赠他城锄。宋景公索要珍珠,向魋不给,因此得罪了宋景公。向魋逃亡出国,城锄人攻打太叔疾。卫庄公让太叔疾回到卫国,安置在巢地,最后死在那里。停放棺材在郧地,安葬在少禘。
我们读春秋卫国孔文子和太叔疾故事,虽然时代遥远,但事情仿佛并不陌生。古往今来男人实际就是纠结两个字——权与色,二者互为表里。拥有权力满足外在虚荣,拥有美色才心旷神怡。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之类高大上的理想抱负说教,统统言不由衷!
我们读读《左传·哀公十一年》的文字(附白话):
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dì]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或淫于外州,外州人夺之轩以献。耻是二者,故出。卫人立遗,使室孔姞[jí]。疾臣向魋[tuí]纳美珠焉,与之城锄。宋公求珠,魋不与,由是得罪。及桓氏出,城锄人攻大叔疾,卫庄公复之。使处巢,死焉。殡于郧,葬于少禘[dì]。
初,晋悼公子憖[yìn]亡在卫,使其女仆而田。大叔懿[yì]子止而饮之酒,遂聘之,生悼子。悼子即位,故夏戊为大夫。悼子亡,卫人翦[jin]夏戊。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gu]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jù]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季,卫国的太叔疾逃亡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受到宠爱。子朝逃亡到国外,孔文子让太叔疾休了他的妻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太叔疾让亲信引诱他前妻的妹妹前来,并把她安置在犁地而为她造好了房子,这和有两个妻子一样。孔文子发怒,想要攻打太叔疾,孔子加以劝阻。孔文子就要回了自己的女儿。太叔疾又在外州和另外一个女人通奸,外州人没收了他的车子,献给国君。太叔疾为这两件事情感到羞耻,所以逃到国外。卫国人立了太叔疾的弟弟遗做继承人,让他娶了孔文子的女儿孔姞(即太叔疾前妻)。太叔疾做了向魋的家臣,把珍珠献给向魋,向魋赠给他城鉏。宋景公想索取这些珍珠,向魋不给,因此得罪了宋景公。等到桓氏逃亡出国,城鉏人攻打太叔疾,卫庄公又让他回卫国去,让他待在巢地,死在那里。棺材停放在郧地,安葬在少禘。
当初,晋悼公的儿子慭逃亡到卫国,让他的女儿为他驾车打猎。太叔懿子留他喝酒,就聘他的女儿做妻子,生了悼子(太叔疾)。悼子即位,所以夏戊做了大夫。悼子逃亡,卫国削去夏戊的官爵和封邑。
孔文子将要攻打太叔疾的时候,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祭祀的事情,那是我曾经学过的;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听说过。”退下去,叫人套上车子就要走,说:“鸟可以选择树木,树木哪里能选择鸟呢?”孔文子立刻阻止了他,说:“圉哪里敢自己打算,为的是防止卫国的祸患。”孔子于是改变主意打算留下来,鲁国人用财礼来请他回国,孔子就回到了鲁国。
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丘不懂得这个。”问了三次,并诚恳的说:“您是国家的元老,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面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考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妥当,赋敛尽可能微薄。如果这些做到了,那么在我看来也就足够了。如果不根据礼来随心所欲,贪婪没有满足,那么即使按田亩征税,终归还是不够用的。季孙如果办事要合于法度,周公的典章制度就在那里;如果他要随便做主,又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呢?”季孙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