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精华释读——吴晋争盟

(2018-09-04 06:23:01)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

吴晋争盟

历史

文化

教育

《左传》精华释读

 

吴晋争盟

 

春秋末期的诸侯争霸已是落日余晖,即使是一时风光无限但当年秦穆齐桓晋文之事不再重演,到吴国、越国层面更是如流星闪电,尤其是吴国,几乎昙花一现。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薨,新君柔立,便急不可耐要攻打齐国,拓展其在中原的影响力。虽然伍子胥陈说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图谋霸权的贪念让吴王铁下心来一意孤行,他不顾大臣的反对决意要在中原大地一展雄风,结果如愿以偿。此举大大增强了吴国进一步膨胀野心的动能,于是向鲁国发威,开辟战略通道,筑邗城,凿邗沟,贯通长江、淮河。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并实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于公元前482年,吴王亲率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

此时,越王勾践似乎觉得千载难逢的灭吴机会降临,趁吴国精兵在外,国内空虚之时突然发动袭击。越甲五千与吴老弱残兵交战,俘获吴太子友,越军攻入吴国。吴国火速派人向夫差报告国内失败的消息,夫差担心消息外泄,影响自己在诸侯的博弈,竟怒斩信息官七人于帐前。七月,夫差与晋定公正式盟会,吴晋争锋。夫差说:“在周室宗族中我们吴国的祖先排行老大,他于是要先歃血誓盟。”晋定公并不退让:“在姬姓诸侯国中只有我们晋国当过真正的霸主。”双方争执不下,晋国大夫赵鞅见太阳已经落西仍无法达成共识,忍无可忍,准备用武力要挟吴王,晋定公于是当了盟主。夫差盟会完毕,与晋定公分别,想借道伐宋。太宰嚭劝谏吴王说:“您打败宋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您如何管理这个烂摊子呢?”吴王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领兵回国。由于吴国没了太子,国内空虚,夫差在外已久,士卒疲惫,吴王接受与越国媾和的建议,派特使带上厚礼与越王准备弭兵。勾践考虑到马上灭亡吴国难度不小,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国。次年,越兵围困吴都。公元前473年十一月,越国终于打败吴国。勾践并没斩草除根,而是准备流放夫差于甬东,并赏赐百户,让他聊度余生。夫差长叹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了。我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乃至让自己落到这步田地。”于是拔剑自刎,吴国灭亡。

孔子门徒子贡有评论说:“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所谓亡国挽歌,徒增唏嘘,慨叹于事无补!

黄池之会算是吴王在国际政治舞台最辉煌也让其霸业升至巅峰的一笔。不同典籍对此记述有所不同,晋吴争先谁先谁后各有说辞。有说,当年吴国在西破楚、北败徐、齐、鲁之后遂向西北进军,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军“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这就是成语“如火如荼”的来历。在吴王夫差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时,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吴都姑苏为越偷袭,但吴王严守机密坚持夺取霸主地位不动摇,黄池之会吴国抢到先机,因而可以说吴王是凯旋而归。

“会盟”是诸侯国进行国家交流与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各种会盟的次数至少在百次以上。在这么多的会盟中,最有名的会盟有四次,史称“春秋四大会盟”,即“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与“徐州会盟”。四大会盟之所以重要和出名,是因为盟后均产生不同时期的霸主。黄池会盟被认为是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晋会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独有偶,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率军“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天子封勾践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因此越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随着战国大幕拉开,越国国力日削,公元前333年,越为楚所灭。由此我们看到在可见的史料中,黄池会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吴国即使被认为取得霸主地位,但这个霸主也是外强中干,至少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国破家亡;晋国就算取得先手,但充其量也是图一时痛快,其国内面临巨大的隐忧,三家分晋紧锣密鼓进行时,面对吴越的崛起再也不能养尊处优,于是在中原大地一向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连周室都惟命是从的美好时光很快成为记忆。

春秋往事可圈可点的诸多思绪到此结束。

我们读读《左传·哀公十三年》有关文字(附白话):.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chóu]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hóng]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gàn]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yu],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忌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nì]之。”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

冬,吴及越平。

【夏季,哀公在黄池会见单平公、晋定公、吴王夫差。

六月十一日,越王攻打吴国,兵分两路,越国的畴无馀、讴阳从南边走,先到达吴国国都的郊区。吴国的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在泓水上观察越军。弥庸见到姑蔑的旗帜,说:“那是我父亲的旗帜。我不能见到仇人而不杀死他们。”太子友说:“如果作战不能取胜,将会亡国,请等一等。”王孙弥庸不同意,集合部下五千人出战,王子地帮助他。二十日,两军交战,弥庸俘虏了畴无馀,王子地俘虏了讴阳。越王勾践率军到达,王子地防守。二十一日,再次交战,越军大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二十二日,越军进入吴国。吴国人向吴王报告战败。吴王唯恐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亲自把七个报信的吴人杀死在帐幕里边。

秋季,七月六日,吴国和晋国争执歃血的先后。吴国人说:“在周王室中,我们是老大。”晋国人说:“在姬姓之中,我们为首。”赵鞅对司马寅说:“天已晚了,大事没有成功,是我们两个臣下的罪过。竖起旗帜整装列队,我们两人战斗到死,次序先后就可以定下了。”司马寅说:“姑且到吴营那里观察一下。”回来说:“高贵的人的脸色没有灰暗无神的。现在吴王面色灰暗,是他的国家被敌人战胜了吗?或许是太子死了吧?而且夷人轻佻不沉着,不能长久忍耐,我们不妨再等一等。”吴国人就让晋国人先歃血。

吴国人要带领哀公进见晋定公,子服景伯对使者说:“天子会合诸侯,那么诸侯之长就率领诸侯进见天子;诸侯之长会合诸侯,那么侯就率领子、男进见诸侯领袖。从天子以下,朝聘时所用的玉帛也不相同。所以敝邑进贡给吴国的,要比晋国丰厚,而没有不如的,因为把吴国作为诸侯的领袖。现在诸侯会见,君王竟准备带领寡君进见晋君,那么晋国就成为诸侯的领袖了,敝邑将会改变进贡的数量:鲁国进贡按八百辆战车给贵国,如果变成子、男,那么将会按邾国战车的一半作为贡品,按邾国战车的数来事奉晋国。现在执事以诸侯之长的身份召集诸侯,却以一般诸侯的身份结束,这成何体统呢?”吴国人于是没有那么做,不久却后悔了,准备囚禁景伯。景伯说:“我已经在鲁国立了继承人了,打算带两辆车子和六个人随从跟您去,早走晚走就听你们的安排好了。”吴国人就囚禁了景伯,带回去,到达户牖,景伯对太宰说:“鲁国将要在十月的第一个辛日祭祀天帝和先王,最后一个辛日完毕。我世世代代都在祭祀中担任这样的职务,从鲁襄公以来没有改变过。如果我不参加,祝宗将会说‘是吴国让他这样的’,而且贵国认为鲁国不恭敬,而只逮捕了他们七个地位卑微的人,对鲁国有什么损害呢?”太宰嚭对吴王说:“对鲁国没有损害,还带来坏名声,还不如把他们放回去。”这样就放回了景伯。

吴国的申叔仪到公孙有山氏那里借粮食,说:“佩玉垂下来啊,我没有地方系住;甜酒一杯啊,我和贫苦的老者斜视着。”公孙有山氏回答说:“细粮已经没了,粗粮还有一些。如果你登上首山喊‘下等货啊’,我就答应你。”

吴王夫差想要攻打宋国,准备杀死那里的男人并囚禁妇女,太宰嚭说:“我们虽然可以战胜,但不能在那里久留。”吴王同意并决定回国。

冬季,吴国和越国讲和。】

 

 

                                        2018.09.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