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华释读——执干戈以卫社稷
(2018-09-01 06:18:38)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历史文化教育 |
《左传》精华释读
执干戈以卫社稷
《论语•先进》中“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所谓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能成为孔门弟子且列为“十哲”或“七十二贤”皆非等闲之辈。在我们印象中书生意气与行伍格格不入,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恐怕多少能说明一些隔行隔山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在孔门中,确实有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就包括像《左传·哀公十一年》中介绍的“执干戈以卫社稷”的英雄冉求和樊迟。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为“冉子”,他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后裔。冉求在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此后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归鲁。冉求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孔子对此颇为不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孔子在很多时候对冉求还是持正面和积极评价的。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这说明冉求在诸侯担当邑宰或卿大夫的家臣绰绰有余。当季康子问孔子:“冉求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既然冉求多才多艺,从政会有什么困难呢!当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修养。具备这些素质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了。”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他能够受到执政者季氏的赏识,足以证明人才难得。在孔子眼里,弟子们性情品格各有不同,因此他也区别对待。比如做事,对子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对冉求说听到就马上去办。冉求跟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行啊!”孔子鼓励他说:“能力不够总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现在自己却先为自己划定一个范围,停在那里不前进,这不行啊!”孔子的理想是推行仁政,鲁国一直是三桓把持朝政,季氏当时比周天子还富有,冉求又做季氏的家臣,孔子愤愤不平,他觉得冉求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当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去见孔子,孔子听后对二位倍感失望。有说冉求不重仕德的修养,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在冉求看来自己学习“仁”的动力不足,对礼乐教化之事希望由贤人君子去倡导,他对孔子有尊崇有帮助但保留自己为人处世的风格,这也许是他处在与孔子不同环境而选择安身立命的切实考量,冉求的确有很多建树,这比空洞说教要现实得多。在本次对齐作战中,另一位冲锋陷阵的勇士是樊迟(名须,字子迟),樊迟是一个农民,在未拜孔子为师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我们认识他多从“樊迟请学稼”中获得。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师伐鲁时,冉求率左师御敌,并以樊迟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建议冉求带头,结果鲁军大获全胜。
《左传》描写战争场面举不胜举,在齐鲁这次对抗中,左丘明有意凸显孔门弟子的勇武,我猜想那是要告诉世人智与勇在儒家团队中也是可以兼而有之的,孔子就曾在外交场合做出过表率。这次冉求不仅代季氏出征,而且有勇有谋,战前策略务实,战时战术得体,指挥淡定,进退自如,俨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我们读读《左传·哀公十一年》有关文字(附白话):
十一年春,齐为鄎[x]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季孙使从于朝,俟[sì]于党氏之沟。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yì]子强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su]乘,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邴[bng]泄为右。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yú]门之外。五日,右师从之。公叔务人见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jì]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guàn]、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ni]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公为与其嬖僮[tóng]汪錡[qí]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shng]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鲁哀公十一年春季,齐国因为鄎地这一战的缘故,国书、高无邳带兵进攻我国,到达清地。季孙对他的家臣主管冉求说:“齐国驻扎在清地,必然是为了鲁国的缘故,怎么办?”冉求说:“您三位中间一位留守,两位跟着国君在边境抵御。”季孙说:“那怎么行。”冉求说:“那就在境内近郊抵御。”季孙告诉了叔孙、孟孙,这两人都不同意。冉求说:“如果不同意,那么国君就不要出去。您一人带领军队,背城作战,不想参加战斗的就不能算是鲁国人。鲁国卿大夫的人数比齐国的战车还多,即使您一家的战车也多于齐军,您还担心什么?他们两位不想作战是很自然的,因为政权掌握在季氏手里。国政承担在您的肩上,齐国人攻打鲁国却不能作战,这是您的耻辱。您不作为完全不配和诸侯并列了。”季孙氏让冉求跟着他上朝,在党氏之沟等着,叔孙喊来冉求问他关于作战的意见。冉求回答说:“君子有着深远的考虑,小人知道什么?”孟孙追问他,他回答说:“小人是考虑了才干而说话,估计了自身能力才出力的。”叔孙说:“这是说我成不了大丈夫的缘故啊!”于是退回去检阅部队。孟孺子泄率领右军,颜羽为他驾御战车,邴泄作为车右。冉求率领左军,管周父为他驾御战车,樊迟作为车右。季孙说:“樊迟年纪太轻了。”冉求说:“因为他能够听从命令。”季氏的甲士七千人,冉求带着三百个武城人作为自己的亲兵,老的小的守在宫里,驻扎在雩门外边。过了五天,右军才跟上来。公叔务人见到守城的人就掉眼泪说:“徭役烦、赋税多,上面不能谋划,战士不能拼命,用什么来治理百姓?我已经这么说了,怎么敢不努力呢!”
鲁军和齐军在郊外作战。齐军从稷曲攻击鲁军,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说:“不是不能,是不相信您,请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后带头过沟。”冉求照他的话做,众人就跟着他冲过了沟。
鲁军进攻齐军。鲁国右军奔逃,齐国追赶。陈瓘、陈庄徒步渡过泗水。孟之侧在全军殿后回来,他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我走在最后是马不肯往前走。”林不狃的伙伴说:“逃跑吗?”不狃说:“我不如谁?”伙伴说:“那么停下来抵抗吗?”不狃说:“停下来抵抗就好么?”从容缓步,他被杀死了。
鲁军砍下甲士的脑袋八十个,齐国人不能整顿军队。晚上,侦探报告说:“齐国人逃跑了。”冉有三次请求追击,季孙没有允许。孟孺子对别人说:“我不如颜羽,但比邴泄高明。颜羽敏锐善战,我心虽不想作战,但口中不说逃走的话,邴泄却说‘赶着马逃走’。”公为和他宠爱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辆战车,一起战死,都加以殡敛。孔子说:“能够拿起干戈保卫国家,可以不作为夭折来对待。”冉有使用矛攻杀齐军,所以能攻破齐军。孔子说:“这是合于道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