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华释读——孔丘知礼而无勇
(2018-08-28 07:55:54)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孔丘知礼而无勇历史文化教育 |
《左传》精华释读
孔丘知礼而无勇
孔子大人每个中国呱呱坠地的孩童便被父辈提起的名字,也许连自己都不知道是谁的时候就知道孔圣人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载于《论语•为政》的话被几乎所有人作为一生矢志不渝的成长模板,当然在远古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人生目标。
其实孔大人虽贵为万世师表,但他活得并不轻松甚至很不幸福,一生从未大富大贵也没有如他的追随者说的那么人格完美,他也是人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凡人之心有好色之虞的芸芸众生,总之他应该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样,品味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既有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小确幸,也有颠沛流离食不饱腹的生活磨砺。虽然他也曾侥幸步鲁国达官之列,但实在是好景不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却被一个叫阳虎的忽悠草率从政,结果与当局志不同道不合书生意气又自以为是,做事缺乏深思熟虑,更没有包容谦让之心,最后竟背井离乡,抛下妻儿老小与几个弟子游走江湖,饱经风霜。虽然,孔大人还是给我们后人有所启迪,世代文人墨客皆效法他的纲常伦理之说,奉为圭臬,但在我看来孔子留给这个世界最刻骨铭心的教训就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为你开启一扇窗——孔子做官乏善可陈,但做学问驾轻就熟,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七十二门徒中可圈可点者不少。这就证明我们尊崇孔子,学习孔子,效法孔子,最切实也最有价值的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加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并假以时日我们断然可以在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中一步步靠近终点!我想既然孔老夫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奋勇前行,哪怕遭遇孔夫子陈蔡困厄似郑东门般沦为丧家之狗,都要坚信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孔子能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图腾不能不说是他始终不曾泯灭良知和信念的必然逻辑。
《左传》作为儒家经典,当然不能忽略鼻祖横空出世光芒四射宣传推广的道义责任。于是我们看到还是青少年的孔子就在《左传》字里行间中绽放光彩,这迎合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定论。自此以后每有大事小情无论天子还是诸侯,总会听到孔子的旁白——那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多为真知灼见的描述,足以证明圣人之圣所言不虚。
孔子毕生追求自己的仁德治国理念,在列国奔走呼号的十四年中,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抱负和推广义务,但却处处碰壁,他的思想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吸纳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最后是灰头土脸至死都对国家治理毫无建树。千百年来孔子广受祭祀,也时常被某些大人物顶礼膜拜,其中就包括董仲舒。但是,直到今天孔子仍然是口头上而不是事实上被历代统治阶级重视。这不是因为他的理念不好,而是因为他的理念太好!他倡导的那种人格境界,是任何统治者都难以企及的。人性的劣根从本质上不能靠自我完善一蹴而就,这老火靓汤似的道德修养和理政思维与统治者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诉求南辕北辙。所以,我们不能说儒家孔子那一套是多么的花拳绣腿,但他实在太玄而又玄。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不能实现孔子在2500年前为我们描画的小康与大同的社会愿景——这漫漫长路中华儿女竟走了2500多年还不见尽头,由此足以说明孔子的学说是多么的虚无缥缈!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季,鲁国和齐国终于讲和。夏季,鲁定公在祝其拜会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孔丘陪同前往。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只是懂得礼仪而缺乏勇力的人,如果派莱地人用武力劫走鲁侯,一定可以成功。”齐景公竟同意了。孔丘看出问题严重建议定公离开。他说:“士兵拿起武器来势汹汹,两国的国君会见是为了展示友好,边远的东夷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君应该对待诸侯的态度。边远的诸侯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之邦也不能搅乱华夏。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胁迫友好。不如此对于神明来说就是大逆不道,对德行就是背信弃义,对社会就是扰乱纲常,明君必然不会这么做。”齐景公听到孔丘这番话,决定让莱地人不要接近。
齐鲁盟誓开始了,齐国方面在盟书上写道:“如果齐军对外作战,鲁国不派三百辆甲车跟随协助的话,有盟誓作证!”孔丘随即补充道:“假如齐国不归还我们汶阳的土地,以此满足齐国的物资供给,有此盟誓为证!”一时间孔丘在强齐面前赢得了尊重,也维护了鲁国的核心利益。齐景公准备设享宴招待鲁定公。孔丘对齐国大夫梁丘据说:“齐鲁两国早有一直遵循的享礼程序,您为什么没有听说呢?盟誓已经完成了,还要特设享礼,这是很麻烦的事。牺尊、象尊是不出国门的,钟磐也不可在野外合奏;设享礼要全部用到这些东西现在却不具备,这样凑合是不合礼仪的。如果礼仪器具不具备,就像秕子稗子一样轻慢不诚实,如此秕子稗子一样的礼节,会让君王难堪;不合礼仪做事,名声就会大大受到损害,您是否再慎重考虑一下!享礼,是用来宣扬德行的,不能达到宣扬的目的还不如不用。”齐景公闻听此言,就不再安排享宴。后来,齐国还归还了郓地、讙地、龟阴的土地。
《左传》为证明“孔丘知礼而无勇”为伪,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听且有勇有谋的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我们读读《左传·定公十年》有关文字: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qin]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jù]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b]稗[bài]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齐人来归郓、讙[hun]、龟阴之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