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精华释读   靖诸内而败诸外

(2018-03-29 21:30:46)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

靖诸内而败诸外

教育

文化

历史

《左传》精华释读

 

靖诸内而败诸外

 

此消彼长,国际形势变化就是这样。当齐桓公时代的辉煌悄然落幕,晋文公如冉冉升起的新星令人瞩目,彼时楚国作为无人敢小觑的一方霸主地位似乎难以撼动。但是,历史的逻辑往往就是难以预料,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春秋政治格局发生改变,城濮一役彻底打破了晋楚两大集团的战略平衡,这之前的故事似乎也值得一读。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kuí],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wěi],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sōu]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xì][hú]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 zhēn ]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楚成王准备包围宋国,派遣子文在睽地操练部队,一早上就完事,没有杀一个人;子玉在蒍地演习,忙活了一整天,还鞭打七人,并用箭刺穿三个人的耳朵。元老们都祝贺子文,子文招待他们喝酒。蒍贾年纪还小,迟到了,而且不祝贺。子文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不知道要祝贺什么。您把政权交给子玉,说‘为了安定国家’,安定于内而失败于外,所得到的有多少呢?子玉对外作战失败,是由于您的推举;推举他却招致国家失败,这有什么可贺的呢?子玉刚愎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率领的兵车超过三百辆,恐怕是不能回来了;如果回来,再祝贺,那也不晚啊?”

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在此一举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击了。”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三个军,商量元帅人选。赵衰说:“郤縠可以。我屡次听到他讲话,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表率;道德礼义,是利益的基础。《夏书》说:‘有益的话全部采纳,考察效果加以试验,如果成功,用车马衣服作为酬劳。’您不妨试一下!”于是晋国派郤縠率领中军,郤溱辅助他。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让给狐毛而自己辅助他。任命赵衰为卿,赵衰让给栾枝、先轸。命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助他。荀林父驾御战车,魏犫作为车右。

晋文公一回国,就鼓动百姓,过了两年,就想号召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义,还没各安其位。”晋文公就离开晋国去安定周襄王的君位,回国后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百姓就各安自己的生活了。文公打算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信用,不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 文公就攻打原国来让百姓看到信用,百姓做买卖不求暴利,明码实价,没有贪心。晋文公说:“总可以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仪,没有产生应有的恭敬。” 文公于是举行盛大阅兵来让百姓看到礼仪,建立规章制度的官职来明确主管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看到事情就能明辨是非,然后才可调动他们。文公赶走穀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凭借一次战争的胜利就称霸诸侯,这都是德政教化的结果。

我们读这段文字,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任何行动都要有舆论做先导,春秋各诸侯国的纷争也不例外;这其中包括营造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第二,为了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对外扩张的理由,无论从务虚还是务实都要把假话说得像真的一样动听。第三,一些可能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有着必然的逻辑,圣人们就有这个先见之明。第四,胜利者永远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拥有失败者难以企及的舆情资源,而且到了举国欢庆的时刻更是左右逢源。我们看到,在晋文公与楚成王的较量中,各自都有比较强大的团队做支撑。晋国的狐偃、赵衰、先轸、栾枝可以说勠力同心意气风发;楚国的子文、子玉、蒍贾等也非等闲之辈;况且他们背后还有大大小小的诸侯追随者附和,因此在战略层面可以说都具备相当的实力。《左传》作者在罗列这两大阵营的实力对比中,着眼战术的问题显然退居其次,而重在考量战略上尤其如何以德治国谁更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这是儒家一贯的追求。我们读僖公二十七年的描述,不难想到春秋笔法的传承一以贯之,比如会想到曹刿论战——诸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才是儒家崇尚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我们还可以想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寡人之于国也”那段煽情一定还记忆犹新;更可以想到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历史是不是如此逻辑演绎,我们只好听之任之说者自圆其说——晋文公被包装成仁义礼智信都十分完美的偶像,并且也是有事实依归的,这让我们不可怀疑;但是我们必须做进一步思考——晋文公之所以成就霸业,这首先归功于历尽劫波的团队,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要成就一番大业;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理想有抱负于是就有心胸——可以说在立国之初任何君主都是拥有足够开阔和包容的襟怀的,否则他们不可能兴也勃焉!在晋文公时代,我们与其相信儒家的标签式说辞,还不如更为现实的考量是这个矢志创业的团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不由自主的搁置眼前的争议——君臣上下众志成城,这恐怕是无往而不利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我们反观楚国,楚成王在霸主位置上坐得太久了——此时他在位已经四十多年,人纵使再有激情到了这个时候也应该难能进取了,况且随着君王的斗志不再臣下不免各怀心腹,都在盘算自己的未来,于是政治情势此消彼长表现在国际竞争上天平自然就有了确定的倾斜。在城濮之战前,晋楚面临的问题已经给这场战争最后的胜负打下伏笔——退一万步说,即使本次战役晋国没有取胜,依据晋国的发展势头战胜楚国也是迟早的事,这才是历史的合乎逻辑的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两位关键人物也是兄弟俩子文和子玉,我们不妨在这里多说几句。《左传•宣公五年》对子文身世做了补充交代——还真有些传奇色彩——当初楚国大夫若敖娶郧国妻子,生了鬬伯比。鬬伯比和郧国君主的女儿私通,生了一个孩子。郧国君主的夫人派人把这个孩子在云梦泽里遗弃不管。意想不到的是,一只母老虎喂养了这个孩子,让他活下来。有一天,郧国君主去打猎,看到这种景象,深感恐惧,赶紧回宫。于是夫人把女儿和鬬伯比的非分关系告诉他,他最终决定让女儿嫁给鬬伯比,去云梦泽把孩子接回来。因为是老虎给这个孩子喂奶,所以给他起了穀於菟这个名字,穀为“喂奶”,於菟为“老虎”。这位老虎抚养的孩子后来成为楚国的令尹子文,对此子张和孔子还有段对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文执掌楚国军政大权数十载,为政清廉,不积蓄私财,族中有人犯法,即责有司依法从事。成王十七年,他率军灭弦(今河南潢川、光山一带);三十二年,随国以汉东诸侯叛楚,他率军镇压,稳定了汉东的局势;三十五年(前637年),他主动辞职,推荐弟弟成得臣为令尹。历史如此褒奖:昔鬬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由此可见子文高风亮节非同寻常,那个蒍贾对子文的批评或许是吹毛求疵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我们都可以不去理它。

再看看子玉,就是楚令尹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鬬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成王三十八年,率楚军灭夔(今秭归境),又北征背楚亲晋的宋国。次年冬,再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楚军溃败,引咎自杀于归途中(城濮之战后文再说)。

公元前635年(成王三十七年)秋,秦、晋伐鄀。秦是伐鄀的主谋主力,晋只起张犄角之势作用。楚国在方城内外有申、息两个大县,申公和息公是守卫国内的封疆大吏。这次秦、晋伐鄀,楚人起初不太在意,以为只是寻常的边境冲突。令尹子玉和司马都还在郢都,只派申公鬬克和息公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守商密。秦师抢在楚师到达商密以前,沿着丹水的大湾绕过商密,到了靠近析邑(今河南西峡县)的地方,把自己的役徒捆绑起来,冒充析人,押着朝西走。在暮色的掩护下,秦师包围了商密。入夜,秦人燃起许多火把,他们在火光中杀牲取血,伪装与申公息公盟誓。鄀人从城墙见此情景,以为自己被楚国出卖给秦国了。一传十十传百,无不信以为真。于是,鄀人向秦师请降。秦师随即东进,突袭正在途中的楚师。申公、息公疏于戒备,都成了秦人的俘虏。秦师怕楚师的大军追来,匆匆离开商密,回秦国去了。

令尹子玉闻变大惊,当即发兵追赶秦师,未能追上。子玉不安,为以功补过,引兵伐陈,同时把正在楚国避难的顿子护至顿城,收兵回国。公元前634年(成王三十八年),齐一再伐鲁,鲁不胜其忧,鲁僖公命公子遂和臧文仲向楚求援。臧文仲多谋善言,对子玉说齐、宋两国“不臣”,自请为伐齐和伐宋的向导,子玉同意了,但他决定先处理另一件大事灭夔。

夔是楚国的别封之国,始君为熊渠次子熊挚,故址在今湖北秭归县,土著是巴人。夔子已经巴化,而且认为楚国歧视夔国的先君,于是拒不祭祀祝融和鬻熊。楚国不能容忍夔子公然闹分裂、搞独立,决定予以严惩。这年秋天,令尹子玉和司马子西(鬬宜申)引兵灭夔,夔子被押解到郢都,夔灭。子玉于是腾出手来惩罚齐和宋。

宋成公因先君宋襄公为楚所辱而耿耿于怀,叛楚即晋,意在以晋制楚。冬季,子玉子西引兵东征,名为伐宋实在伐齐。楚师把宋国的缗邑(今山东金乡县)包围了几天,让宋人明白楚师随时都可以打进宋都去。对齐,楚有政治筹码在手。此前,齐桓公死,诸子争立,卫姬所生公子无亏被害,郑姬所生公子昭继位孝公。其余7位公子都逃到了楚国,楚国把他们封为上大夫。这七位公子中,最有希望取代公子昭的是齐桓公宠姬宋华子所生的公子雍。子玉携公子雍随军东征,在攻克齐国的谷邑(今山东东阿县)之后,把公子雍安置在那里,派申公叔侯守,自己和子西则班师回国了。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扶植一个傀儡政权,维持一支卫戍部队,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楚令尹子玉敢这样做,一是因为有摇控飞地的经验,二则确信当时天下莫强于楚,齐人无力把这块飞地吃掉。果然,齐人对谷邑莫之奈何。

有评论说子玉是一位使敌人敬畏的将才,但治军苛于枝节而忽于根本。很多人把城濮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子玉指挥不当,其实那不过是身经百战将帅难免的疏失,这比起秦穆公当年对晋国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但此一时彼一时子玉不甘其辱选择自戕谢罪。历史对子玉的正面评价有限,我们同样不能苛求。值得注意的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还是说了几句公道话——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为吕臣实为令尹,民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晋文公听到子玉自杀的消息,喜形于色地说:“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楚国的蒍吕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老百姓着想。这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晋文公对子玉的敬畏之情,而子玉是否不朽只有天知道了!

 

                

 

               2018.03.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