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夹缝中的吏人——《水浒传》中的“孔目”

(2007-04-10 15:02:12)
标签:

水浒传

孔目

分类: 阅读随想

夹缝中的吏人——《水浒传》中的“孔目”

  《水浒传》中写了好几个孔目,虽然着墨并不算多,却也写出了这些人的处境和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


   应该说,《水浒传》作者对孔目这类人是颇有好感的。因为作者所写的孔目,大部分是好孔目。这些好孔目有正义感,总想帮助受害的英雄。林冲被高俅所害,关进了大牢,遇到的是一个“为人最鲠直,十分好善,只要周全人”的当案孔目孙定。他知道林冲是受了冤屈的,要救他,府尹却说,这是高大尉“批仰定罪”,“怎周全得他?”孙定说:“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庭的,是高太尉家的?”仅此一句反问,就写出了这孙定的性格。最后,还是在他的竭力主持下,才给林冲判了脊杖二十,刺配沧州,要不是这个孔目的主持,林冲也就没戏了。武松被张都监所害,也多亏了一个孔目的帮助,才得以逃脱,这个孔目姓叶。作者说“这人忠直仗义,不肯要害平人,亦不贪爱金宝”,但就是这个不肯贪爱金宝的叶孔目,还是收了施恩送给他的一百两银子,才把这文案改得轻了。作者却仍然要对这个孔目大加赞颂:“赃吏纷纷据要津,公然白日受黄金。西厅孔目心如水,海内清廉播德音。”这种赞扬就很有意思了。明明是受了礼才办事,却仍说是心如水。可见一点正直、一丝天良已经到了多么缺少、多么珍贵的地步了。由此也可见出清廉之难了。我们仔细想想,在一个恶势力十分猖獗的社会环境中,敢于帮助被恶势力陷害的人,这本身就要冒很大的风险,虽拿了一些酬金,但也确实是难能可贵了。这种所谓“清廉”,其实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清廉,而是在一个腐败社会中存在的比较而言的“清廉”了。这里的“心如水”,也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心如水”,只不过是天良未泯,还有一点正义之心罢了。《水浒传》中还有一个孔目,也是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的,那就是救戴宗和宋江的黄孔目。他是戴宗的朋友,眼看戴宗和宋江马上就要被杀,他没有办法,急中生智,竟想出一连串的忌日,总之是一连五天不能杀人,最后把梁山英雄给等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孔目的机敏。


   这些孔目虽然知道被害者是完全无罪的,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无辜受害者稍稍缓解,不致立即被害死,却并不能还无辜者以清白。比如武松,本来无罪,明明是被张都监陷害,但叶孔目并没有可能为他昭雪冤情,而只是让他活下来罢了。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些生活在夹缝之中的孔目,首先考虑的还是自保,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那就会危及他们的利益甚至身家性命,他们就不会干了。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在普遍腐败的吏治环境中,极个别人的清廉正直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的吏治状况的。这些孔目们所做的事,只能到此为止,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走上与整个统治阶级对抗的道路。《水浒传》里有一个梁山英雄,也是孔目出身,他就是铁面孔目裴宣。这人原是京兆府的六案孔目,只因为“忠直聪明,分毫不肯苟且”,就被一位朝廷派来的滥贪知府,寻事刺配沙门岛,亏得邓飞、孟康等人搭救,便在饮马川做了“山寨之主”。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裴宣走到这一步,问题就出在“分毫不肯苟且”上,像救林冲、武松和戴宗的那几个孔目,恰恰都是只能苟且从事,做不了彻彻底底的好人的。如此看来,这种在官场的夹缝中生存的孔目,是有三条路的,一是彻底泯灭天良,助纣为虐,做坏事;再就是虽天良未泯,却也不能洁身自处,只好苟且从事,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也做点好事,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还有一种情况,这是裴宣式的,不能苟且,最后只好走上叛逆的道路。这里说的第一种人,也有一个例证,那就是毛太公的女婿王正,他与毛太公合谋,一心要害死解珍解宝,最后被邹渊、邹润杀死,落得个身首异处,也是罪有应得。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对孔目有好感?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些孔目都是些读书人,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读过些圣人书的,所以在作者心目中,这些人虽身居污泥之中,却也还是尽量去做“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物。这大概也透露了作者的一些自我评价的心情。因为作者也是知识分子,不免对知识分子会多些好感。《水浒传》中两个可以读“天书”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一是宋江,二是吴用。晁盖没文化,虽贵为一寨之主,却没有读“天书”的资格,甚至还要被屏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在这方面,作者对裴宣的描写,也可作为佐证。作者说裴宣“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问事时智巧心灵,落笔处神号鬼哭”,虽有武艺在身,却显然是一个白面书生。作者对文化人是十分重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孤独与交谈
后一篇:废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