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不会死去

(2007-03-22 22:15:03)
分类: 阅读随想

即使我们的精神真是一片荒原,

诗人也应在荒原上种植花朵……

 

  诗,已经被很多人鄙薄过了。几年以前,就有很多纯文学刊物,打定主意不再刊登诗歌了。那原因,不外乎两种。其一是认定诗歌是没有读者了;其二很可能是连刊物的编辑也闹不清哪些文字是好诗,哪些只是装模作样的“诗”;还有哪些干脆说不清是不是诗,于是只好远而避之了。于是乎,曾经一度热热闹闹、旗帜招摇、呼喊连天的诗坛,很快便万分的冷寂了。有人便悲叹:中国的诗坛已经沉沦了!中国的诗歌没戏了!于是又有人立即找出理由说: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在拜金主义者的心田里,在技术思维充斥一切领域的世界上,诗已经没有存在的地盘了。诗是该死,并且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于是,有人为之悲哀,有人感到无奈,还有一些人,却觉得无关紧要。

  然而,诗真得会死吗?

  如果说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和艰难的古代,人们能够创造出诗的话,那么物质生活和技术的高度发达,也决不会以消灭诗为代价。这是因为,诗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决定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而是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人类的天性中就有追求美的倾向,而诗,是用语言表现和创造美;人类的天性中就有追求真的倾向,而诗,正是以真为灵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觉,诗永远容不得半点的虚伪;人类的天性中就有追求善的倾向,而伟大的诗篇永远闪耀着向善的光辉。技术化的社会当然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异化意味着走向人的反面,那就是物化,片面化。它会使你的灵魂变得苍白,但是人们不会永远沉湎于技术而一直向下沉沦。未来的世纪不是技术的世界而恰恰是文化的世纪,人的世纪,人的价值必将成为生活的太阳,升起在技术的丛山之巅。而人的升起就必然是诗的升起,因为诗是人性的确证,是人的自我创造和发展,它将确证人的精神自由和精神上的可能性,他将呼唤起生命之最美丽的情感。人的自我完善必然通过诗歌这样一种崇高而优美的文学形式显现于世。人类不会没有忧伤、痛苦和忧患,这正是诗歌的主题。诗,作为一种具备音乐特性的纯文学,只要文学存在一天,它就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尽管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小说才是文学的正宗,然而,如果小说家不能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中表现一种本质的而非词句的诗意,那么,他的作品肯定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诗不会死去。只要诗的根须深扎于人性之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诗。

  当代诗歌的沉落,与其说是诗的沉落,不如说是诗人的沉落。其一,诗人沉落于私人生活的泥潭——我这里所说的“私人生活”,并不带有贬义。也并不想否认诗人的诗作总是发端于私人生活和经历,并且因此显现出自己的特色。问题是,这种从私人生活发端的诗情,又必须与更多的人具有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屈原的忧愤自然是个人的,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又激荡了多少人的人生情怀!由此,他的诗成为最具有人民性的歌咏,成为民族精神的精华。诗人如果沉湎于不能与民族生活相沟通的私人情怀,那也就没有理由期望它的兴盛与发达,这可以说是诗人的第一种自我封杀。其二,诗人沉落于时髦的“主义”。所谓“现代主义”,所谓“后现代主义”,尽管是一些歧义纷繁,很难说清其确切含义的概念,但当它和一些生涩怪诞的诗歌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以为那是现代性的表征和未来的方向。于是,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我们的国土上就站立着数不清的现代派“诗人”,于是我们背离了情感和意境,背离了音乐性和美,我们在子虚乌有的场景上胡涂乱画,并且自鸣得意。我们忘记了,它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历史原因。这种主义,如果不能植根于民族本土,如果不是从民族血脉中生长而出的精神之花,它的存在就不会有生命力。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可能远远地超越自己的生活方式,高蹈于虚幻的忧郁、荒诞和烦恼之中。正在为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人,我们的诗情必须生发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国的历史已经是伤痕累累,而现实更是忧患重重,有的诗人却要在自造的烟幕中自我欣赏。这难道不是一种十足的自我封杀?事实上,诗就是诗,与一切关于诗的虚妄的主义毫不相干,诗所面对的是人生,是人民,是祖国,是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星空。没有一位伟大的诗人的人生情怀,是背离了这一点的。由美而上升到真与善的境界,诗就是面对赤裸裸的现实生活,所进行的最本质的揭示,最优美的描述和最纯正的申述。即使我们的精神真是一片荒原,诗人也应该能在这片荒原上种植真正的花朵。更何况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复杂、多姿多彩,诗人又何必制造荒芜呢?其三,诗人沉沦于自造的“虚伪”。我所谓的“虚伪”,不是道德上的指责,而是一个艺术上的评判。在这样那样的挡不住的“主义”的诱惑下,我们的一些诗人禁不住语言魔力的诱惑,把堆积语言的废墟当作神圣的工作。放弃了诗的本质特性——它的音乐美、意境,甚至放弃了诗与读者的沟通,他们得意的是那种没有感情的苍白的文字堆积,诗歌,已经不是沟通诗人之心与读者之心的彩虹之桥,而是一种文字的壁障。这是一种艺术的虚伪。这种虚伪是一种更加彻底的自我封杀。其四,诗人们沉沦于精神上的“自卑”。近几年来,即使在文学领域,诗人们也不再成为阅读和谈论的热点,于是,诗人们开始怀疑起来了:诗,仍然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似乎小说成了正宗,而诗成了小道。于是,诗人们开始了自我怀疑,甚至自我鄙薄。这是十分可悲的。只要文学存在一天,诗歌就肯定是最能显现文学本质特点的文学样式。就肯定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是由文学的特点决定的。文学是什么?文学不外是用语言所描述的生活的诗情,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诗意的再现。就其本质来说,没有诗情的文字就不是文学。《红楼梦》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更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四大家族的衰亡史等等,《红楼梦》的伟大首先是因为它在描绘这一切的时候,表现出了最幽深纯净和最哀婉动人的诗情。这诗情的揭示是那样的深邃、细腻、丰富、真实,显现于人物的灵魂深处,弥漫于整个作品的宏伟气象之中,苍天渺渺,石化为灵;大地茫茫,人归于无;形而下的尘世生活被形而上的哲理纯化为至纯至美至幽至愤至悲至恨之境;若非如此,《红楼梦》又有何伟大可言?所谓社会批判,所谓人物描摹,如不散发出诗意的光辉,又岂能让人品味再三、不忍释卷?放弃了诗意的要求,就等于放弃了文学。真正的散文是蕴含着诗意的,真正的戏剧也是蕴含着诗意的,真正的小说必然要营造富有诗意的情境。尽管如此,哪一种文体都不能代替诗歌本身——这是一种直接诉说情感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最纯正的样式。诗人们大可不必因自卑而自我封杀。

  总而言之,诗不该死,也不会死去。诗歌的沉寂是短暂的,在中国这块广阔土地上,爱诗的人仍然不计其数。任何物质力量都摧不垮诗的存在,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诗。我们需要诗。诗创造美,揭示真,启示善。诗叹咏人生,鼓舞人民,丰富生活。伟大时代的诗人必将冲破自我封杀的圈子,走向激昂创造的境域。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诗人,而伟大的诗人创作伟大的诗篇。反过来也一样,伟大的诗篇成就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诗人将使他们的时代更为伟大。

 

(摘自大众文艺出版社《表里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树的自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