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完以后想想看

(2007-03-22 22:10:48)
分类: 阅读随想

读完以后想想看  有一位读者朋友给我写信,问了一个问题,说你经常写一些介绍书的文字,看来你一定是很会读书的了,那就请你告诉我,怎样把握一本书?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准确地弄清楚一本书是好书还是坏书?是有价值的书还是没价值的书?看了这封信,我感到这位读者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为难的问题。说我经常读书不假,但说我很会读书就谈不上了。要很好地把握一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至于我自己理解和把握一本书的方法,是不是就是很有用的方法,我自己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尽管如此,我觉得也不妨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当你读完一本书之后,不应该扔到一边就不再理它了,至少你应该在思想上把这本书回味一下。有四个问题应该是自然地可以提出来的,这四个问题是:一、这本书说了些什么?二、这本书是怎么说的?三、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四,这本书说得怎么样?我觉得,如果弄清了这四个问题,这本书的内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你对这本书的价值自然也就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这本书说了些什么?追问这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这本书的思想内容。任何一本书,不管它是文学还是科学或者哲学,是谈现实社会问题还是谈遥远的历史问题,都必然地要有自己的思想内容,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对绝大部分书来说,没有思想内容,也就不成其为书。读过一本小说,就应该先弄清楚它的故事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它的情节是什么,有些什么重要的人物。因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通过这些人物和情节表现出来的,这说起来很简单,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课文,教师也常常要讲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一点也不新鲜。但我们如果注意自己的读书情况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书,我们尽管自以为已经读过了,但说起那本书所表达的思想,仍然是不甚了然。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对这本书的思想内容还没有搞清楚。一本历史书讲述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一本哲学书论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这都是第一位的问题。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一本书的灵魂。因此,这本书说了些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当然,在我们思考一本书的思想内容时,也不应该忘记它的思想特点,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进取的,还是消极遁世的?是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情况下,用客观求实的精神写出来的,还是一些浮光掠影、主观武断的论述?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是深刻冷静的,还是十分浮浅的?这些都是应该想一想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对书作出总体的评价。

  这本书是怎么说的?这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追问这个问题,就是要追问这本书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这同样是书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本书是一座思维和语言的建筑,因此,读了一本书,就应该弄清这座建筑是怎么盖起来的。是叙述故事,还是分析概念?是结构谨严的推理,还是格言断句式的表述?它的语言风格是凝重庄严,还是幽默俏丽?是漫步遐想娓娓道来,不是平地楼台结构宏伟?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结构特点,表现了一本书和另一本书不同的写作风格。凡是有独特价值的书,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第三个问题。比起前两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书的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我们把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结合起来考虑。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想想这本书为什么这样说,就是要想想作者这些思想产生的根源,就是要想想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话,是不是比别人说得更深刻、更有新意。当然,这种思考要求我们先要把作者所说的这些话,放在作者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思考。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是否超越了前人?是否对我们今天仍有意义?事实上,每一位作者说出他的思想的时候,总是有一个特定的“为什么”的。一种思想不会是空谷来风,它总是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中、特定的社会生活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作者说这样的话,试图回答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理解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个“为什么”至为重要。而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表述方式,也是由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作者著述的特定语境和作者的个人修养以及本书的特定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为什么是瑰丽多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不是雄奇的史诗?为什么是优美的抒情篇章,而不是严肃的逻辑论证?这都值得认真想一想。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一本书的形象也就会在你的心中更加清晰了。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的内容总是和特定的表述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那些伟大的作品,常常是这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本书说得怎么样?这个问题也应该想一想。作者写出一本书,当然是有话要说,但说得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一本书也许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但表述方式却是笨拙不堪、晦涩难懂,甚至使我们难于卒读。另一本书也许具有很轻松优美的语言,但读完以后却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因为作者的思想是十分平庸的。因而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这是不是一本完美的著作。

  如果我们读过的是一本我们真正能够理解的书,那么弄清楚上面所说的四个问题并不困难。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还是一本不好的书,当然要依靠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自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一本书的评价。但这种评价肯定是在掌握这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来自两个方面的错误:其一,我们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作出以偏概全的评价。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和风格,作出客观的评判。其二,我们要切忌把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强加于作者。这种情况看起来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实际上恰恰是经常发生的。不去认真研究原著,而是硬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作者头上,进行所谓的分析,看起来似乎头头是道,实际上完全是欺人之谈,这种做法,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十分可悲的。当然,如果我们已经想过了,但是还是感到茫然,或者根本就不能把我们的思考进行下去,那也不必着急。你可以过些日子再读一遍,或者,干脆忘掉它,去读别的书。说不定哪一天,你或许会突然想起这本书,并且明白了这本书中所说的一切,因为时间能教会我们许多东西,而生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理解能力。
 

(摘自大众文艺出版社《表里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书四病
后一篇:诗,不会死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