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枝江
二、古镇江口怀旧游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冬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在的宜都市和枝江市曾经合并为宜都县。枝江市城区现在的位置叫马家店,当年只有几间土房子。而当年的江口镇却是宜都县江北片区(现在枝江市的区划)最繁华的大镇。现在,江口居民区是枝江市的一个“飞地”社区。江口社区是一个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自古以来“镇滨江、通川蜀、商旅络绎”,素有“小汉口”之称。
在江口镇偶遇一位77岁的宜都三中老校友,他是宜都三中的首届毕业生,当场激动地唱起了宜都三中的校歌。
江口镇的弥陀寺始建于唐初,寺宇雄伟壮观,有殿堂楼阁百余间,鼎盛时期僧人多达四百余人。

1953年,枝江县政府将弥陀寺征作粮库。后来,枝江县并入了宜都县,在繁华的江口镇中心办起了宜都三中。因为宜都三中在轧花厂旁,机器声影响教学,故与粮库交换,宜都三中就迁入了弥陀寺。
昔日的宜都三中在校长刘才雄的带领下,办得风生水起,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曾回信夸奖,副校长马明禹(回族)曾被推荐上北京受表彰。为了提高学生的俄语能力,在学校的鼓励下,有一些学生与苏联学生建立了通信联系。
弥陀寺位于二三十米高的土台上,周围有围墙。寺内有舞台,舞台下面有较宽大的场地,可容纳全校师生开大会。我们在校时,大约有初一、初二、初三共六个班。多数班级及教师的办公室,都在寺内原有的房屋里。只在寺旁修了一条平房,大约有三个教室。在寺的另一侧修了学生的大厨房。寺庙周围分布了好几个鱼塘和一些农田。
重新建立枝江县后,宜都三中先后改为江口中学、枝江县第三高级中学。
学校规模扩大后,将弥陀寺拆除,修建起教学楼。
下面的照片是弥陀寺拆除前,三中学生在大门前的合影。

下面一张照片是弥陀寺拆除后,新建的教学楼。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冬至)我和家人到江口一游,找到弥陀寺的旧址,在教学楼前留影。

如今,枝江三中已经并入枝江二中,人去楼空。不禁想到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吟诵之余,仿古诗《弥陀寺》应运而生。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弥陀寺
——苗乡月
弥陀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教学楼。
学子怀旧重复返,白云千载忆江口。
晴川新建弥陀寺,岸柳金湖荷塘藕。
日暮乡关何处是?轻车熟路不用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