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民的消失》
3. 投奔成都
1952年,担任县文教科副科长的父亲(曾就读于武昌高等工业学校)与贵州省几十名技术干部,在“技术归队”的运动中,调入冶金部下属的重庆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被分配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附近的彭县(现已改名为“彭州市”)白水河矿区的304冶金地质勘探队工作。1953年,担任小学教师的母亲接到父亲所在单位的调令,也要到304队去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四姊妹出门,最小的弟弟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带。
当时,全国的交通还很落后,我们家乡虽然有一条公路通往外地,但是,从没来过汽车。我们雇了一辆马车,在马车上摇摇晃晃地走了一整天,到了与我县紧邻的四川省秀山县(现在属于重庆直辖市)。在秀山县第一次坐上汽车,非常激动。当时的客车就是在货车的车厢里摆上一排排没有靠背的长凳,大家挤坐在车厢里。我们坐的这辆车上,有两个挂着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押着十来个被绳索串连捆绑的犯人,又使我们十分紧张。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8755785d52877426
从秀山县开始坐汽车,三天的时间经过酉阳县、黔江县到达乌江边上的彭水县。在彭水县换乘在乌江航行的小轮船到达涪陵(榨菜之都),从涪陵再坐长江上的轮船到达我们心目中的大城市重庆。在重庆市不但坐了舒适的公共汽车,还体验了伸出两根长辫子的无轨电车。

在重庆,第一次坐上了新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火车。火车上窗明几净,座位宽松,很顺利就到了成都。
https://i03picsos.sogoucdn.com/fc1144599d2ffa46
https://i04picsos.sogoucdn.com/b3e2104eff2f7cc1
成都在三国时期就是蜀国的首都。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率领大批政府官员入蜀避难,留下了不少牵动人心的故事;著名诗人杜甫客居成都,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使这座城市饱含了人文底蕴。
到成都后,父亲已经在此等候。我有一个表叔正在成都市的西南民族学院上学,他也陪着我们玩了一天。在成都,印象最深的是参观武侯祠。
诸葛亮的名字在我们孩童时代早已耳熟能详,诸葛亮在老百姓的嘴里就是智慧的代名词。现在看见小山似地陵墓,上面又长了几颗硕大的松树,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在成都坐汽车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彭县白水河镇。

四川省彭县白水河镇边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河中卵石密布,水流清澈湍急,被卵石激起一片片白色的浪花,象一群群争先恐后的顽童,喧闹着奔流远去。这里有三个大型企业,一个铜矿,一个石棉矿,另一个就是地质队。
父母的工作单位304冶金地质勘探队是一个县级建制的单位,有热电厂、食堂、及大片家属宿舍。宿舍区占了一座小山包,山上的树木和植被保护得比较好,宿舍区内有好几颗高大的银杏树。秋天,淡黄色的银杏叶落了一地,人们路过时,都要拾起一片叶子,先闻一闻沁人心脾的植物气息,再举着它自由摆动,就像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山上的好几条小溪欢快地向山下流淌,螃蟹在溪边嬉戏,免不了被孩子们抓了玩耍。溪边生长着茂密的野花,野珍珠,成了孩子们的天然装饰品。我们上山、下山,有时侯不走大路,偏偏喜欢“缘溪行”,希望能有新的尝试与发现。
宿舍区内若干栋平房整齐排列,住房与厨房是大小相对的两排房子,每家每户各自对应。住房一般是前后两间,红漆地板。基本上每家都请了保姆。
周一至周六上班期间,几乎所有的职工与家属都在食堂就餐。一般是八人一桌,有的家庭人口略多,则被单独安排为一桌,我们一家六人,被安排为一桌。早餐一般是馒头、花卷、包子,配上咸菜、花生米。职工就餐走后,饭桌上会剩下一些馒头和花生米,我们就往书包里装,带到学校去给困难的同学吃。中午放学后,有固定饭桌的子女就到自家的桌上去吃饭,三菜一汤,都用纱网盖好了。无固定饭桌的子女就到厨房去打饭打菜。
白水河小学是由一座大庙改建,有好几个殿堂连接,旁边开辟了一个操场。操场的一头有不少大树,有一次,几个同学用石头砸树上的果实,我仰头观望,一块石头掉在头上,砸破了头皮,当时老师问我是谁砸的,我还讲义气,不说出同学的名字,现在头上还有一小块疤。白水河的冬天也很冷,在学校的天井里还可以滑冰,来自东北的同学先给我们做示范,助跑以后,一阵“跐溜”,可以滑好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