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民的消失》
7、宜都工业区
1955年枝江县并入宜都县。1959年“宜昌专区”改为“宜都工业区”。1961年撤销“宜都工业区”,恢复“宜昌专区”。1962年恢复枝江县。
1959年,中央决定建立“宜都工业区”(直到1970年,宜昌地区医院还在使用印有“宜都工业区”的处方签),此时的“宜都工业区”有枝城的煤,有长阳火烧坪的铁矿,足以建起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基地。
重庆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调拨一批人到湖北,组建位于宜都县(现枝江县马家店)的“宜都矿山工业学校(简称“矿校”)”,为宜都工业区培养人才。矿校规模较大,建有家属区、办公区、医务室、教学区。还有一个既可以上体育课,又作为食堂的大礼堂(至今尚在)。矿校招收了几个班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到十分幸运,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
下面的照片是我家几人在2019年重游“矿校”旧址,
在原来的大礼堂前留影
大礼堂的建筑是原来“矿校”的
外墙的装饰是后来作为枝江党校进行的
父亲在“矿校”任教,校长冯明十分赏识父亲的教学能力,决定将我的母亲从贵州调到矿校。初一下学期,母亲的调令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高兴劲就象杜甫诗中所写的那样:“…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母亲带着我们一路上风尘仆仆,从家乡穿过湖南,转车换船,终于与父亲团聚了。刚见面时,父亲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说:想吃一顿饱饭。
当时的马家店只有零零星星的农民土坯房分布在田野里,但却有一座十分气派的双弧拱顶仓库巍然屹立,仓库周围还堆放着很多工业材料,外面还围着铁丝网。马家店有良港供可客货轮停泊,成了物资和人员进出的门户。
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调整,很多工业项目“下马(撤销)”,“矿校”也在“下马”之列,含泪遣散了在校的学生。下面是一位当年的学生保存的“矿校奖状”:

1964年“矿校”迁到枝城镇,缩编为只招收地质部门在职职工的“冶金干部学校”
1965年,“冶金干部学校”迁到宜昌市胜利一路,又扩招了一批武汉市的知识青年,他们有较好的文艺素养,在当时的宜昌市文艺汇演中拔得头筹,颇受赞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