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教育对学生“心智模式”转换的思考

(2010-05-20 06:29:12)
标签:

就业

教育

心智模式

圣吉

分类: 事业

5月19日,为陕西中职学校的多位校长、老师进行了培训,其中我讲到了经历的一个案例:

  •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进入一所中职院校学习,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工作了四年,这七年的时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 阶段1:进入中职学校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在初中学习时的不足,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努力,表现优秀;三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小企业做职员;
    • 阶段2:在初进入企业的半年时间内,有很多不适应,经过半年左右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适应了工作;
    • 阶段3:在企业工作前两年半,他工作努力,不怕苦不怕累,将经理交待的各项工作做得很好。同时重视平时向同事的学习,并主动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成为了一句优秀的员工;
    • 阶段4:在工作三年后,他所在部门经理升职,他被提拨为所在部门的经理,带领团队成员,经过一年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经理!
  • 案例还没有结束,这位经理所在的部门需要新人,他与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会上面试人。他看到了一个大学生的简历,名字很熟悉,抬头一看,是初步同班同学,因为成绩好,考上高中,并上了大学。也是七年时间,面临毕业找工作。
  • 这位经理后来没有录用他的这位同学,理由是:虽然理论知道一些,但是动手能力太差,与我们的岗位要求相差较大;

这个案例如同一个教育的“黑色幽默”,如果我们高等教育经常面临如此问题的时候,不能不说是一失败!

在19号的培训中,我用“心智模式”的原理分析这个案例:七年时间,这位中职院校的学生经历了四次“心智模式”的转换,而上大学的这位同学只有一或两次“心智模式”转换,人生的差距因此产生。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心智模式”

  •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 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创立者,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写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是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五项修炼的第二项就是“心智模式”的修炼;
  • 圣吉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描述了心智模式,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头脑中“简化了的假设”。人们脑子里装的并不是活生生完整事物的图像、景影,而是概念化了的假设、成见、印象,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式去观察事物,采取行动的。
  • 圣吉以有力的论据和雄辩的事实揭露了: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认识与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与行事的。
  • 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个体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自己身边熟悉的“片断”;现代社会极快速的变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较大地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价值多元化等等。造成了个体的心智模式不可能完善性,因而,不断地改善人的心智模式的修炼是人生中根本性的任务之一。

如上案例所描述,中职的学生经历了四次“心智模式”转换:

  • 第一个阶段: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心智模式”转换;
  • 第二个阶段: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智模式”转换;
  • 第三个阶段:从普通员工到绩优员工的“心智模式”转换;
  • 第四个阶段:从绩优员工到部门经理的“心智模式”转换;

每一次心智模式的成功转换,都需要个体深入实践、质疑、反思、再行动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大量的传承性与经验性知识的输入与应用,所以七年时间,四次“心智模式”转换,成就了一位企业优秀的经理!

而第二位同学,七年时间,从实践到大学毕业,“心智模式”转换最多会有两次,甚至一次没有:

  • 中国的高考与一些普通本科的教育本质上是应试教育,学生关注分数。七年时间,一直是在围绕分数的应诺教育中重复与徘徊,没有实现心智模式的突破。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大学毕业的学生,已经是成人,但是在“心智模式”上还是比较单一化;
  • “心智模式”转换的转换,需要个人的自我超越,同进需要有外在环境的促发。第一个学生,经历了多个外在环境的变化,对于他“心智模式”转换提供了环境。而第二位同学,因为环境的单一,促成“心智模式”转换的条件相对不足,更需要很强大的自我超越能力;
  • 从“心智模式”转换的角度,就容易理解一些没有受过很好教育,历经磨难,终成大业或大学问的现象发生的机制;

在大部分民众眼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学的“差生”,进入职业学校似乎就是一位学生能否成才的否决书。
其实不然,事物之所以存在,必有其价值。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注定有其重要的价值。在上述同学中职学校的三年经历中,应试教育未能激发出的潜质,却被人们不削的中职教育所挖掘。加上四年的社会大学的锤炼,成就了一个有价值的人!

建议每一位中职或高职院校的校长与老师,在学生入校门的第一天,就要告诉他们:你们是幸运儿,因为你们有了在同样长的时间,实现更多“心智模式”转换的机会!

同样,也希望高等院校,尤其是二本、三本院校的领导、老师思考并探索,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心智模式”转换的环境,当然,各位大学生,从内心上要有自我超越的压力,并转换为行动!

在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上,更加深了我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机理的认识,也看到了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空间,看到了培养职业人才对于国家与企业人才需求上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