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医处方淡化西医突出传统杂谈 |
分类: 《中医非科学论》 |
《我为病重的中医开处方:淡化西医,突出传统》
作者:王世保
作者按:本文已经在《当代健康报》全文连载,地址:http://jkb1.e23.cn/html/ddjkb/20080320/ddjkb16.html
热带气候的环境适合于热带植物的生长,热带植物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好地生存。植物如此,学科也是如此。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成型与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中医是在中国固有文化中土生土长出来的,以上古六经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固有文化就是中医的生存环境。既然中医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那么我们后人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才能够真正地去认识中医和发展中医。
我们各大中医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所处的是西方文化的氛围,他们学习的是英语和数理化,而语文里只含有一小部分固有文化教育。这些中学生的意识里几乎全部是西方文化知识,他们进入中医院校以后,就很难以中国固有文化的视野去认识中医,这给他们学习中医理论带来了困难。
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在毕业后的临床中运用中医理论思维去开方用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中医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失去了专业兴趣和信心转行成了西医?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中医学生不能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
恐怕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答案就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缺乏强有力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现在在各大中医院校里中医学生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一、绝大部分中医院校只是开了少量的中国固有文化知识课程,如《中医哲学》。有的虽然在教授传统文化的经典,如《老子》和《周易》,也还是试验阶段。
二、中医专业中大量的西医课程,不仅使得中国固有文化的教育被漠视,而且使得中医理论自身教育也受到严重排挤和牵制。
中医理论要想得到发展,其养分必然要来自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这种成长的文化环境就是中国固有文化。中医理论只有在中国固有文化之中才能够被很好地理解,既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取得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和认识事物的正当性,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中国固有文化的环境中是自明的,是不需要他证的;此外,中医理论也只有在自身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创新。这两点都要求广大中医学生要具有深厚的中国固有文化素养,这可是他们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帮助他们树立中医文化主体意识既而在中国固有文化框架内拓展中医理论的前提。因此,各大中医院校对广大中医学生进行良好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这种固有文化教育现在在各大中医院校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有力地展开。我们看到中医学生在各大中医院校里学习的不是中国固有文化,而是大量的西医知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造成了以下几种不良的结果:
一、中医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中国固有文化理论思维训练,其西方的理性逻辑思维却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西医课程得到加强。
二、由于缺乏中国固有文化理论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中医理论,这使得他们在毕业后的临床施证中力不从心,不会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和治疗。
三、由于缺乏中国固有文化素养,他们也就没有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既而对中医缺乏信任和忠诚,很快就会放弃中医理论,而改学西医,就更不用谈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中医理论创新了。
一句话,中医理论只有在中国固有文化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得到认识,中医理论只有在自身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进一步创新,这就要求中医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
一、当前的中医院校教育必须大幅度缩短西医理论学习课时,减少西医课程,仅将西医知识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介绍,象西医院校对待中医那样,仅用一两本概论性质的西医教材作为中医学生对西医了解的资料;
二、增加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教育,《周易》、《老子》、《论语》、《淮南子》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直接进入课堂。
由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代替西医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中医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而且让他们能够以中医文化主体的身份在中国固有文化视野内更好认识中医、继承中医,更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中医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