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医处方取消英语强化文言杂谈 |
《我为病重的中医开处方:取消英语,强化文言》
-------我为病重的中医开的第一个处方
作者:王世保
作者按:本文已经在《当代健康报》全文连载,地址:http://jkb1.e23.cn/html/ddjkb/20080320/ddjkb16.html
自从中国固有文化退出主流地位以后,民间中医就失去了自发的有利土壤,而中国现代的中医学校教育便成为了支撑中医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支柱。尤其是1999年《执业医师法》的执行,中医学院教育几乎成了中医队伍的唯一来源。
无疑,中医院校对学生进行具体教育的内容是关系到这种中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千万年以来先辈的中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的中医理论不能很好地被继承,就不会有未来发展中医的优秀继承人;没有大量的优秀继承人,也就无法谈论中医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大中医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内容,这是关系到中医兴衰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现代中医工作者要想学好中医,并在临床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医典籍,而古代的中医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要想学好这些典籍,必须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底,那么这种扎实的古文功底需要在何时培养?中小学的国语教育偏重于白话文,文言文的比例较少,因此在中学时期,医学生不可能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这样医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大学时代奠定未来研究中医古籍的语言基础,那么古文言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各大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但是,这种语言基础教育的现状又如何?
目前,在各大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中,涉及到语言教育的有两门课程:一门是外语,主要是学习英语和日语,另一种则是医古文。外语课程设置的是两个学年,而医古文课程则是半个学年,并且外语被纳入了考研的必考科目。
这两种语言课程的存在导致了现代中医学校的古文言教育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状况,具体体现在:
一、由于考研和职称晋级必须靠英语,而医古文处在边缘化状态,因此医古文教育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就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看,医古文老师讲课时敷衍了事,学生也就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把医古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课来学,提高自己的文言修养。
二、医古文只是半个学年的教育,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大部分学生学过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忘掉了。
三、由于外语的存在,学生把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有的甚至在一年级就为考研作准备,这就必然地让广大中医学生忽视古代汉语在日后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以上三点难以让各大中医院校的广大中医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这就必然为广大中医学生日后研习中医经典设置了障碍,不能很好地把握经典的内容,那么中医学生学好中医的愿望也就必然会落空。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语言最终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决定了该民族如何去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古代汉语反映地正是古人那种直觉类比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则是运用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基础。
因此,搞好各大中医院校的古文言教育既可以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打好研究中医经典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大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教育,我就目前这种古代汉语的教育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代替目前的《医古文》教材,用《古文观止》也可,使中医院校的学生古代汉语课时延长至两个学年,而且要作为中医专业的必修课。
二、取消目前外语的必修课资格,让英语和日语作为爱好者的选修课;同时取消外语作为考研的必选科目,由古代汉语代替之,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医文献基本上是汉语文言,另有部分日语和韩语文献,那么作为中医专业的医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和将英语作为考研的必考科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未来的研究主要是查阅汉语文献而不是英文。将古代汉语作为考研的必考科目,可以有力地促进医学生积极地学习古文言,这对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