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药西制的荒谬与危害(一)

(2007-03-16 15:53:01)
标签:

中医发展

王世保

中医非科学学派

中药质量

分类: 《国医纵横》

论中药西制的荒谬与危害(一)

 

作者:王世保

   受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中药西制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中医药的主导方向,这种方向的制定,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国家医药工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但是,它却违背了中医药理论,给患者的健康和财产带来了危害,破坏了国家中草药资源,最终导致中医药偏离了救死扶伤的终极关怀。
    鉴于此,我在本文具体指出这种中药西制的做法在理论上的荒谬性与对社会的危害性。

一、中药西制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不同于西医的核心特征就是:中医理论对证不对病,根据患者的个体病情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是说,中医治病采用辨证论治,在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组方,这种特征决定了中医师在临床上处方用药要随证加减,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用下去。即使要采用一成不变的处方让病人服下去,比如过去制成中成药,也是针对少数慢性病,但它仍然是医师根据病人的治疗情况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的病人拟就的
    中药西制却是采用西医治病的理念,把中药材按着特定的处方制成一成不变的中成药在临床上普遍应用,那么对于这种现成的处方和成药,事实上能在临床上符合使用要求的机会很少,就是说它不能满足中医师在临床上根据具体的病人具体的病症进行辨证论治的需要。它只能让病人象使用西药那样机械地使用。
    但是,这种机械性由于缺少了辨证论治的保证,往往导致病人药不对证,进而导致服药无效,或者收效甚微,甚至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一旦某些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于是人们就把过错转移到中医药身上,对其进行贬损,如龙胆泻肝丸现象就是突出一例。
   因此,这种中药西制既损害了中医自身,也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二、中药西制导致原处方的改变和疗效降低

    中国现在有众多的中成药生产厂家,每年有大量的中成药被生产出来,但是,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影响,往往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药不合方,质量低劣,疗效大打折扣。
    (一)在技术局限上,没有一味中成药能够达到质量的完全可控
    中成药多是复方制剂,即使是单味药制剂,其内在的成分也是复杂多样,不能被清楚地认知。因此,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也就只能粗制滥造。
    首先,薄层鉴别定性不定量,无法控制相应的药物的投料量;
    其次,含量测定只测定所谓的“主要有效成分”,由于弃其他“次要成分”和“无效成分”于不顾,这同样不能控制被测定药物的投料量。
    因此,用这样西药的鉴别与含量测定方式来控制中成药的质量纯粹是自欺欺人。正是这种中成药投料量的绝对不可控,才导致了生产厂家在这方面有利可图。
    (二)在经济利益上,几乎所有的生产厂家都是减料、甚至不投料
    中成药是商品,是中药生产企业用来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因此,为了尽最大限度地获利,几乎所有的中药生产厂家都要在中成药的投料量上做文章。只有尽可能地少投料,才能降低成本,获取最大限度地经济效益。
    对于那些独家生产的中成药,厂家往往会为了用疗效稳定和开拓市场,不会在少投料上做得太离谱;但是对于那些多家生产的普通中成药,其质量的状况却很是令人担忧。为了争取市场,这些同一中成药的生产厂家往往比着降价格,这就必然导致各个竞争厂家比着降成本。如何降成本,那就是:在质量标准上有检查项的,能少投料就少投料;在质量标准上没有检查项的,能不投料就不投料。
    因此,我们市场上卖的中成药基本上都是药不合方却能合乎质量标准的伪劣或者假药,这也是中药西制的死结。
    对于这些药不合方却能合乎质量标准的中成药,广大患者使用后往往是无效,或者收效甚微。由于投料量发生了改变,处方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即使在中医师正确的辨证论治基础上使用,也会导致药不对证,进而可能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它不仅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健康和切身利益,也给中医药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