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去的时光及(博依伦之歌》

(2007-04-03 15:04:12)

最早的时候没有网上下载,也没有盗版碟,买一张CD,可是得花不少钱,在我的印象里是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之所以要买一是实在喜欢,二是我除了工资外写随笔,可以挣点散碎银两,咬牙就买了。

最早的LP大碟也买过(多是歌剧),买了就大家一起听(看),一遍一遍地听,听得很细。然后大家品评,那时我每星期在家里炖两次羊肉.呼朋引类地来聊天,吃肉,听碟。那时常来的有阿坚,赵世民,陈嘉映,简宁,高星,莫非,肖长春,黄越峰(原野,贺中也从外地来过)等等。那时我们都很能吃,也很能说,把常理当成真理口若悬河地给人家宣讲,吃完了,听完了,讲完了,再分头走进黑夜。这样的日子在我一写电视剧后就结束了。现在碟很便宜了,太容易得到了,浩如烟海,不知为什么就不买也不听了……

与对书的感受一样,有几本好书,吃透了,也许比乱七八糟的许多书要让人更坚决,更执意。

贴一篇那时听过的《博依伦之歌》

 

          博依伦之歌

                          邹静之

  整个过程非常宿命,让人觉得世事无常,诗事无常。歌词是根据在巴伐利亚州,博伊伦的本尼迪克特教团修道院发现的用拉丁文,古德语,古法语所写的诗篇(手抄本)而编写的。这本手抄本的年代是1280年,诗成于何时?也许更早,更更早。
  这本诗等了很多年,如果按1937年首演来算最少等了657年。如果是一块布它早就烂了,如果是一块犁它早就锈了,它是一部诗集--在一个修道院中的手抄本。这个“手抄本”的概念,跟《红楼梦》当年手抄本的概念有点像--按《牛津音乐词典》的文字是“其性质为放浪于饮酒、女人及爱情的学生歌曲。”读完这段话,我们应该为手抄本会心地握一下手,在修道院里的修士首先该把手伸过来。
  这个诗集隐藏了六个半世纪,与那些宗教经典相伴着滋养了十几代的修士。它在心里的阅读声大概不比做弥撒时的声音小(当然也许只在个别人的心里)。
  它坚定地在那座修道院中等着,在某块粗布包里或潮湿的褥子底下,在油灯或一块感冒的手帕前,等了六个世纪。假定说占领时间需要力量的话,那这力量来自那个不知名的诗人写下文字时的一刹那,像神点亮了灯,你什么时候看它,它什么时候在发光。六百年被一刹那坚定地穿透了。
  这种等待是不被告知的,如果诗人不相信这种等待,那他的诗就穿不透六年,对一些人来说六年已经够长的了。
  当这部诗集等了六百多年,等到奥尔夫坐下来的时候,它知道有一对音乐的翅膀要带它飞向世俗了(在词典中很严肃地把博伊伦之歌称为世俗歌曲--相对宗教而言)。奥尔夫生来就是位带有使命感的人物,他上过学,参过军,学过音乐后在慕尼黑创建了冈特学校,他打算毕生为儿童音乐教育服务。
  这样的一位音乐家,当他读到诗集的时候,也许一下子被那穿透六百年的灯照亮了,他的心像一面反光的镜子,发出光来。奥尔夫这面镜子,涂过蒙特威尔弟的水银(奥尔夫此前曾整理了蒙特威尔弟的几部歌剧,其中包括《波佩阿的加冕》等);有着纯真的儿童音乐的玻璃(奥尔夫编写了《儿童音乐教材》1930--1954年)。
  我们不能说他准确地再现了十三世际的什么或什么。十三世际是什么样没有时间通道可以把它完全地运载回来。我们对以往的认识,大概只会停留在对以往的想象上,所谓“发思古之幽情”。有想象就有了过去,不需要印证,尤其不需要一种集体的印证,也没有印证的标准。
  《博伊伦之歌》本身是奥尔夫的舞台作品《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后来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

  最初这部作品,有布景也加哑剧动作配合,以后做为音乐会演出这些都没有了。
  所有有关《博伊伦之歌》的视觉体验,我都没享受过。我不能想象哑剧动作被音乐带动的样子。我觉得没有那些把脸涂白的人在台上活动我已很满足。比如现在听到第三乐章时,我看着一本摊开的书,那本书的边角都卷起来了,不是我的书,是我女儿的--一本初中学生的书。我所听到的第三乐章和我所见到的文字有多么远的距离呀,如果我已感觉到远,不是就够了吗?我几乎看到了不可见。
  《博伊伦之歌》用打击乐的地方很多。合唱很多时不分部,是那种朴实的齐唱,音乐的和声也简单极了。但它节奏性的语言已使你觉出,连绵而自主。奥尔夫写完这部作品之后,把自己以前的一切作品全予否定。他大概从那时发现自己得到了神谕,六百年前等着他的神谕。
  我还想说一点,就是这部诗集所写的饮酒、女人、爱情也是六百年前的饮酒,女人、爱情。所以它很本质,几乎不是现代人感受的那种饮酒与女人,没有那么不堪。比如十一乐章中的男中音演唱,说很重节奏也行,说很有英雄气也行。
  第一乐章因其在定音鼓下朴实而壮阔的男声合唱,已变为很多人的出场音乐了。比如里杰克鲍和霍利菲尔德的一场拳击比赛中的出场;比如麦克尔 杰克逊的出场。这些风云人物取代了原来的哑剧的位置,他们把自己加入进了这部音乐中,他们的加入在我来说和我桌上的那本卷角书的加入是相同的。
  我的一个朋友把这首歌词译了出来,他没有译过诗,这使我觉得他的译文更为可信。

         第一乐章 合唱

         好运,世界的皇帝

噢,运气
像月亮
可以变化的情况
或明或暗。
厌恶的生活是
一时的艰辛,
另一时刻在赌博中
通过头脑的聪明
可以看到;
贫穷,
权势,
它像冰一样溶化掉。

命运
奇异和空虚,
是一个旋转的车轮;
如果极度地寄予长寿
是陡劳的--
它可以永远地溶化;
变暗和
掩饰
你太使我烦恼;
在现在的赌桌上
我的坦率
已朝向你的罪恶。

健康和强壮的
运气
总与我无缘。
被攻击
被毁灭
在所有的时候,在你的帮助中。
这样的时间
并没有耽搁
扫荡语言的字串;
用运气
打倒强人
你的一切,与我一起在哭。

  这样的歌词当然适用于出场。但我个人以为不大适于拳手的出场,尤其第三节。所以那天鲍输了--被攻击,被毁灭。

  注: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ae,德)一译“大合唱”,多乐章声乐曲。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之。源于意大利文cantare,意为“歌唱”;与sonata(演奏)对称。起源于十七世纪初叶。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类似小型清唱剧。

我其实不懂任何外文,上边这段话是艰难地从词典上抄下来的。但愿没抄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