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乡下
(2008-12-26 12:32:23)
标签:
大城市人味小城镇城市化程度美国杂谈 |
城市越大,越没有人味。其实不光在中国的大城市,早先年我到国外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外国人都挺有礼貌的。但去的多了,才发现,有礼貌并不代表有人情味。在欧洲,小城镇的人与大城市的人表现也有差异。由于欧洲城市化程度高,小镇与大城市之间交通发达,火车,汽车的,都挺多,1-2小时就到了某个大城市。尽管如此,交往中发现,小镇的人多少“上路”一些,如迷路,往往会有人主动帮助。但在欧洲大城市,却是“不与陌生人说话”。甚至在布鲁塞尔,我就曾经被中东过来的出租车司机着实的“耍”过一次。欺负外国人似乎是一个习惯。
欧洲与美国相比,我一开始喜欢欧洲,因为其文化底蕴。 但对美国,感觉完全就不同,一开始觉得这国家真没什么了不起,美国人挺“狂”的,没文化的感觉。但接触久了却发现,美国真正的精神是在乡下,而不是在城市。有一年,因为工作需要,在美国南方住了一个多月。渐渐的习惯了陌生人之间笑脸相迎,互相说“HI”的日子。但回国,途经洛杉矶时候,刚跟那边的老美说“HI",就看到了一张漠然的脸。突然感到,回到了大城市。对美国乡下人而言,纽约是个“奇怪的城市”,加州是“另外的一个国家”。(但过去中国人了解美国,都是通过纽约或者加州,但却不知道这 并不是主流)。很多的美国大公司,都来自小城镇,如美国的WAL-MART等。美国的乡下比较讲究社区关系,人与人之间都认识,互相交往都比较注意。如有孩子的话,也都就读在同一所社区幼儿园。如要去社区医院,大家都是预约的。也没有人挤人的混乱场面。
在中国,开始城市化建设,从人口及可利用土地面积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必将超过美国。规矩好做,但如何保持人味,却是一个非常严肃话题。 对孩子的而言。尤其重要。对大人来说,还可以自我调节。但孩子是通过环境感受这社会的,这往往会形成他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自私?有时还是要看我们提供的环境。
我孩子,原先一直不喜欢幼儿园,(他们一个班有30多个小朋友,据说这人数还算少的),老师与他的沟通还是不足。但我们后来将他放到了一个社区幼儿园(一个班只有7-10个孩子,但费用很高),现在对上幼儿园感兴趣起来了。人少,受到的关注就高,孩子就容易健康成长。
如何做好社区工作,有时比城市建设还重要。城市建设只是硬件。软件,也就是环境,是没有固定的规矩可言的。如能在大城市活的如同乡下般轻松,那才是最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