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广汽三菱还有多少后发优势?

标签:
广汽三菱汽车中国市场三菱帕杰罗汽车 |
分类: 独家揭密 |
广汽三菱还有多少后发优势?
文/赤脚远足
因为“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风潮,本想高调举行挂牌仪式的广汽三菱,不得不低调筹备相关仪式。10月12日,对于新组建的广汽三菱而言,国内极具变化的消费环境,尤其是对日货的抵制情绪,让这个筹备多年的合资项目一时陷入是否有“生不逢时”的错觉。
然而,就在广汽三菱在低调挂牌当天,就喊出“两个第一”目标——“三年内成为三菱汽车在全球最大级别的生产销售基地,五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SUV生产厂家。”此举可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筹谋多年的广汽三菱,仅仅是喊两声壮壮胆子,还是有备而来?
笔者个人认为,三菱此番与广汽合资,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三菱不仅将多年没有更新的PAJERO帕杰罗新款产品导入广汽三菱,而且将其与PSA标致雪铁龙联合开发的最新SUV平台导入合资公司,这就是作为合资公司第一款新产品投放的ASX“劲炫”。
在中国,业内都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三菱中国战略的迟滞,的确,在过去的近20年的车市黄金期里,三菱依托湖南长丰和福建汽车这两个相对弱势的合资伙伴,只能坐视中国车市的狂飙突进,而同期进入中国的日系“老乡”,哪个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不可否认,与丰田、本田和日产等国际化色彩更浓厚的日系竞争对手相比,习惯于“走一步看两步”的三菱汽车在华战略更趋“保守”。但这并不代表广汽三菱会“穿新鞋走老路”,更不意味着三菱品牌在中国市场就完全没有号召力。
不可否认,在轿车项目上三菱与福汽组建的东南三菱并不成功,但在SUV上却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早年在政府采购和军队用车等大客户方面,积累了大量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潜在市场需求。只是由于后续新产品投放中指,三菱品牌不得不坐视竞争对手蚕食份额。
当然,这种战略上的“保守”与其在两家合资企业当中的“小股东”地位密不可分。试想一下,当丰田和大众们都可以分得一半的合资利润时,在两家合资企业当中持股均不超过30%三菱,其加快推进中国战略的动力明显是不足的。
现在,以50%对50%股比结构新组建的广汽三菱,给后者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机遇。对于一直渴望在中国发力的三菱而言,广汽三菱的挂牌(虽然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低调),可谓这家非主流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绝地反击的最后机会。
很显然,对于广汽和三菱而言,这种际遇都是来之不易的。
因在SUV领域的专业优势,三菱汽车被公认为“SUV世家”。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SUV品牌,三菱帕杰罗早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中的经典SUV,目前进口三菱在中国销售的SUV均备受消费者的认可,这为广汽三菱导入新的SUV车型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三菱牵手广汽再度出征中国市场,开路先锋就是其优势产品SUV。
按照规划,广汽三菱将陆续投产多款战略车型,包括ASX劲炫、帕杰罗劲畅等,计划在投产后的5年内,达到30万台的生产能力。广汽三菱的发展目标是三年内将广汽三菱打造成为三菱汽车在全球最大级别的生产销售基地,五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SUV生产厂家。
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年来,ASX劲炫所在的中级SUV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2年1-8月的SUV市场同比增长超过30%,中级SUV的增长率更是远高于整体SUV的增长率,这为ASX劲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三菱合资伙伴从地方军工企业背景的长丰,变成已经整体上市,且在此多年已经和本田丰田成功合作的广汽,可谓为双方的合资成功购买了“双保险”。其中,以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为首的经验丰富的中方高管,将为三菱在华二次起航“保驾护航”。
笔者仍然认为,虽然三菱汽车错过了中国车市第一轮黄金发展期,但现在发力为时未晚。
首先,虽然整体市场增速在降低,但在庞大的市场容量下,每年的换购、增购市场都十分巨大,这对后来者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第二,中国广阔的三四线市场还处于汽车消费的启动期,市场潜力巨大;第三,SUV细分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而广汽三菱在SUV市场具备强大的优势,正好契合了SUV市场发展的潮流;第四,三菱汽车在国内已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基础及市场口碑,这为广汽三菱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注:博文观点仅代表博主一家之言,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