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车市场“马太效应”缘何愈演愈烈?
(2012-07-30 12:10:18)
标签:
微车马太效应五菱东风长安汽车 |
分类: 深度剖析 |
微车市场“马太效应”缘何愈演愈烈?
文/赤脚远足
两年前,因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发布以及同步推行的“汽车下乡”政策,微车产品一时成为众多国内车企跟风进入的焦点。时至今日,情况如何?相信那些一时冲动的车企应该追悔莫及。因为“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后来者几乎没有胜出的可能。
所谓“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强者愈强、弱者越弱”,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最大诱因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实际上,作为普通老百姓生产用的汽车产品,微车消费者对于价格极度敏感。而在真正需要拼价格时,只有拥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取得成本优势。
微车市场最近三年来的演化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这一点。如果说在三年前,国内微车市场还是以五菱、长安和东风三家为首的第一阵营主导,那么三年后,市场份额的构成已经出现重大分化,原来处于二三位的东风和长安不仅没提升,反而份额被步步蚕食。
统计显示,连续多年蝉联国内微车冠军宝座的上汽通用五菱,在车市下行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提升,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结果。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平均市场份额达49%,较上年平均增长3.7%。其中今年4、5月份,五菱汽车单月市场占有率连续突破50%,销量和份额均占据微车市场半壁江山,五菱品牌上半年总计销量完成692,100辆,同比增长13.3%。
得益于微车领域的抢进增长,上汽通用五菱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完成“时间过半销量过半”目标的企业。如果算上雪佛兰和宝骏品牌乘用车销量,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累积销量已经突破75万辆,而今年销售目标为135万辆。
上汽通用五菱在微车市场份额的逆势增加,意味着紧随其后的两大竞争对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长安汽车最近发布的公告显示,上半年长安微车销量仅为34万辆,同比下滑超过6%,预计全年目标76万辆,东风则未对外发布微车销售数字。
如果联想到,在2011年五菱和长安“联手”仍占据微车市场76%以上的市场份额。2010年长安在单月销量上还有赶超五菱的经历,当年二者的销量差距仅为15万辆(五菱98万辆长安83万辆),现在看来这差距已经拉到到难以赶超的地步。
笔者认为,微车市场“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实际上,那些丢失市场份额的微车企业,除了给五菱这样的传统品牌加分外,也给了新成立的区域性微车企业。例如北汽威旺、海马、奇瑞开瑞和广汽吉奥等。
作为连续多年的微车冠军上汽通用五菱来说,主导微车市场“马太效应”实属必然。首先,在产品和口碑上,五菱微车要强于对手,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另外,在规模效益方面,随着市场份额的集中,五菱也优于对手。
除此之外,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更是为五菱此番逆势增长奠定了基础。比如联手通用出口印度和埃及,就确保了五菱微车能同时兼顾国内和海外市场;而在更重要的渠道下沉方面,五菱也是先行一步,比竞争对手沉得更深布得更广。
在车市增长进入下行通道的背景下,五菱却能在作为下滑重灾区的微车市场逆势增长接近16%,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行业“奇迹”。有迹象显示,在“马太效应”助推下,上汽通用五菱决定乘胜追击,年内增加200家经销商,把网络扩张幅度保持在10%左右。(注:博文观点仅代表博主一家之言,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