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来了

标签:
杂谈 |
话剧来了
文◎郭春波
话剧来了,意味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了。
话剧是“五四”精神的代表,忧国忧民、宣传民主科学、追寻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命运。曾一同现代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洪流巨涛,为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推波助澜。只是随着社会转型,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通俗文化的裹挟下,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话剧又热起来。当话剧这种雅文化降落在东南沿海这块发达的经济热土,前景将如何?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制约着话剧的落地生根及发展:
其一,话剧本身的艺术品位。高雅还是流俗?立足高远,引导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还是纯属娱乐,迎合着市民的低级趣味。是否把握了当下的社会脉搏及人的生存境遇?有人之真情吗?是否温暖了人、感动了人、震撼了人、启迪了人?艺术性与观赏性如何结合?舞台表现形式、演员表情达意、音乐、灯光、舞台调度、道具撤换、场次衔接是否行云流水,很好地服务了剧情和主题?
其二,观众自我的艺术修养。电影电视逼真地模拟种种真相,演绎生活。而话剧场景是虚拟的、空间是有限的。这就少了真实感、多了枯燥单调虚拟感,需要观众超越舞台、超越各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想象力。话剧以说为主,辅以表情、动作、神态。台词中话中有话、言外有意,一个词,一句话意蕴深厚;演员的举手抬足,一个眼神,一个皱眉都含义深刻。我们的观众准备好了吗?
其三,市场运作的科学合理。话剧的消费群体如何把握?如何引导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票价如何定位?宣传攻势怎样展开?演出时间地点怎样选择?我认为今天的话剧,消费群体主要有两大块。大中专院校的文科类学生,从事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分子。而当地的消费市场是否成熟呢?
以此看来,艺术品位、观众修养、市场运作三方面决定了当地“话剧热”仅仅是一股 “风”,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发端。但这股风必将是好的,有深远意义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发展。话剧等各种文化形式的发生、繁荣可加速同时也必须依赖于这个进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