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2025年9月30日
改变
蒋林
在美国已经生活了数月,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移民,尤其是从中国大陆过来的移民,不仅在饮食习惯上有所改变,而且在言行举止上也与“过去的我”大有不同。
饮食上的变化当然是从传统中餐向西餐过渡。虽然美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国超市,但在大的西方生活背景下,中式的饮食习惯不可能不受到西式的影响。比如过去几十年,我在国内的小县城生活,早餐常常是有着蛋炒饭、油条、糍糕、包子、烧饼、煎饺、狮子头、面条、豆浆、豆脑、稀粥、猪肝汤、羊肉汤、牛肉粉丝汤等多种选项,还有多种风味小菜,但到了美国,无论是当年在费城(Philadelphia)居住,还是现在住在南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尔湾(Irvine),上述的普通食物就成了“稀世之宝”,根本无法寻觅。那就不得不鸡蛋牛奶面包麦片培根烤肠了。适应呗。虽然可以时常在家里做些中餐,出门在外也能找到中餐馆,然而,相对于西式餐饮,中餐在美国毕竟是属于小众了。
口味的事情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而很多过去养成的行为习惯,则需要自己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改变。
比如驾车。在美国,很多路口是不设监控摄像头的,一面竖立的“stop”警示牌,就足以让人自觉地停车几秒,观察完毕后方可继续前行。遇到行人穿越道路,车辆礼让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你的驾车经历中,喜欢鸣笛催促行人或车辆、没有文明驾驶的意识,那你就会轻则受到指责,重则收到罚单。我所居住的花果山社区(Orchard
Hills)亚裔居多、华人居多,八年前移民过来的刘先生夫妇对我说:一开始,给连续罚了好几次,就是因为在stop面前没停。但刘先生的儿子从未被罚过,因为他是在洛杉矶(Los
Angeles)考的驾照,作为二代移民,他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文明驾驶”的轨道。说到底,美国的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不需要随时提醒,却让人时刻敬畏的社会规则,那就是违法成本很高,一次违法带来的教训,会让人形成记忆。
至于遛狗,这边的小区都设有专门的垃圾袋和垃圾箱,供“铲屎官”使用;在路上,狗狗的粪便也会被主人及时清理干净。
十年前,我首次来美参加孩子的博士毕业典礼,在洛城海滩晨跑时,迎面遇到一个也在跑步的金发美女。我的习惯是大路朝天各跑一边,但那位美女在跑至近前时,扬手跟我来了一句“morning”,让我有点慌乱,忙不迭地赶紧回答你好、早上好、古德毛领。想起来真是羞惭。现在慢跑时,我会很自然地与人打个招呼,并以微笑示人。我想我是被改变了,我虽然不懂英语,但像Excuse
me、Thank you、sorry这些单词,也是常常挂在嘴边的。
小区里有许多老人退休后从国内过来,有的帮带孙子,有的就是纯粹颐养天年。在这些老人身上,完全看不到那种景区里招摇的大妈形象,也看不到公共场合各种的为老不尊;不用问,他们现在身处的环境,正在一点点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
改变并不是一件坏事。向善而行,融入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一个很大的指征。如若从改变自身的言行举止开始,逐渐改变自己一些落后的意识和思维,进而改变自己赖以生存的大环境,那就更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