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好看,抑或有害
(2018-01-16 07:45:19)
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散文随笔 |
水母好看,抑或有害
前几日,沸沸扬扬的阻拦高铁发车事件发生后,2018年第一波的社会舆论空前高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也凑趣,写了一段《我见——之拦车门事件》的文字,公布在微信里。这段不成文的文字是:
第一、这一位女教师应该受到治安处罚。我的见解是,轻了。高铁行业应该向航空行业学习,赶紧建立黑名单制度,把一切有劣迹的人员名单逐一列出,从此谢绝入内;而这位撒泼女子就应该名列其中。我想说的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她的身份是教师,她的性别是女性,但她不是全部的女教师,更不是以所谓“优秀教师”、“教导副主任”的名义在高铁站犯规的。对其过分标签化,是对她身后那个群体的不敬,不好。说白了,其实她就是一差劲的乘客。
第二、“有关部门”责令其停课检查、责令其校深刻检查、在全区系统内兴师动众……好吧,我不能说“有关部门”做得不对。我想说的是,批评教育之余,还应该有人性化的关怀;向社会和上级交代之余,还应该把自己犯错并已受到惩处的从业人员揽在怀里。免责心态之下,消费一个事件是容易的;但帮助一个处于风口浪尖的人,回归理性和安宁,也是应有之责。这需要行政素质和良心。需要腹诽一点的是,说不定有人老谋深算,欲把别人的“坏事“变成自己的“好事”,也未可知。
第三、高铁站的不规范管理有人已经注意到了,但是,不够。新闻中的管理人员遇事处置不力、“各地停止检票的时间不一样”等现场细节,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不规范管理在先,违规撒泼在后,那么,能不能事后公平追究双方的责任呢?当然应该追究。但是,追究高铁站的“粗糙”,如果仅放在另一个系统内进行,而不能给社会和公众一个坦白的“交代”,则是对那位女教师以及所有高铁乘客的不公平。事实上,国内垄断行业的种种不善之处一直存在,但它不在表面,而在深根。
第四、既要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也要分析事件和人物与所有人的关联。有人拿公德和私德说事,有人拿“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对比说事,有人拿底层弱势群体和执法者选择性执法说事,等等,说的都有道理。我补充一点:“一个人能有这样的一念之恶,都是平常长期积累的结果。善恶都在人心里生长,当恶的生长速度超过善时,一念之间冒出的便多半是恶念。关键时的判断,可看出一个人身上的善恶比例。真以为那只是一念?其实它正代表着一个人内心最基本的内容”(方方小说《时在此间》)。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置身于事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都有可能是那位事件中的女主角。
我之愚见,表达的仅是个人看法,从微信反馈来看,还算受赞。
稍后,我从另外一个社交平台上,看到一篇署名“水母”的文章,说的也是此事;或者说,是拿此事说事。说的是事件之中和之后,作为警察群体的态度。文章的题目很长,也就在题目中直接亮明了观点,叫做《当高铁屡屡被阻,你们又要求警察强硬了?对不起,晚了。》
文章的内容没大过题目,基本上就是罗列近年来的多例事件,警察在具体案例中所遇到的种种委屈。文章夹杂有视频,以证其真,并不时发出感慨。我注意到,文章的感叹里,有“啧啧啧”的这样的叹词;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口吻:“嘿嘿,这时候你们终于想起警察了?”
一个“对不起,晚了”,一个“嘿嘿……这时候你们终于”,这种口吻,一听便知带有“拿劲”的意思。这种口吻,引我使劲往文字后面看;怎么看,都藏有一副狭隘赌气、袖手旁观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嘴脸。
我隐约听出,这种“话音”里,有可能隐含一个巨大的危机。
话从何来?话从公权力一词来。关于公权力,有学者专家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我不饶舌。我想说的是,作为公权力的化身之一,警察是不能对民众的合理要求,任性赌气的;万万不能!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警察所持的公权力做出苛求,甚至求全责备,因而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职业委屈;但是,面对这种“不恰当”的非分之求,警察既不能用“不恰当”的阴腔怪调来反唇相讥,更不能试图消减或拒绝执行本职作为,来自我维护。假如那样想了,是错误的;假如那样做了,就是犯罪。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安全产品,被赋予公权力的行使人,只能去尽职尽责,不能谈先决条件。如果一任职业委屈肆意泛滥,暴露其心胸格局促狭事小,直接冲撞社会安全,甚至危害到国家民族利益,事就大了。
试想,上述文章的微酸观点,如若浸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你将听到以下类似的冷笑:
——嘿嘿,(当你的家人再次生病),你们终于想起医生了?
——嘿嘿,(当你的二宝面临上学),你们终于想起老师了?
——嘿嘿,(当你的路面被小贩占领),你们终于想起城管了?
——嘿嘿,(当你被老赖耍得无奈时),你们终于想起法院了?
……
——嘿嘿,(当你的国家遭受外敌入侵),你们终于想起军人了?!
倘若如此,那还得了?!
上文中,因信口开河而无意流露的社会消极情绪,有时是“个性化”的,有时则是群体性的。事实上,近年来热点频出的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受这样的坏情绪支配,而发出的各种牢骚、抱怨和逆反之语,总在个体或群体间荡来荡去,隐约可闻。可以预见,这样的声音多了,不仅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传染,而且会给社会肌体和公众生活带来直接的侵害;甚至,它还有可能发酵成一种文化的瘟疫,而贻害无穷。
从上文后面所跟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一面倒的舆论倾向。可以想见,这位名唤“水母”的作者身后,站有很多粉丝和拥趸,能够形成一条“水母链”。其中,有一条评论这样说道:“小编怎么把200万警察的心声给说出来了”。文章所持的观点和情绪,是否能够代表200万警察的心声姑且不论,至少可以说,它是从一起偶发事件中,冒出的一个发酵已久的、属于警察这个特殊群体的内心隐情。那么,纵观这条具有强烈“同感”的“水母链”,就可以看出,它不仅仅是舆情大海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隐情一旦成为“显情”,就有可能造成螫伤。
但愿这种隐情,不是必然产生的,一旦产生亦可消解。
但愿这种偶尔的“气话”,只是一个收放自如的、可以拿捏的、宽容大度的玩笑。
但愿握有公权力的各色人等,都能在各种规矩和准则中好好地“念经”,千万不能荒腔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