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事一念之写在《清明》滁州文学对接座谈会上

(2014-09-26 08:24:38)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散文随笔

一事一念之写在《清明》滁州文学对接座谈会上

蒋林

 

 

    说三句话:一点感动、一点回忆、一点建议。

    接到道明的通知,当即表示这个会议我参加;同时,心里泛上来一点感动。感动什么?这要从《清明》说起。《清明》曾被誉为中国期刊界的“四大名旦”,与《十月》、《当代》、《收获》并肩,站在中国当代文学风景线的最高端,对于虔诚的文学人来说,称其为“圣殿”并不过分。从《清明》创刊至今,这种走到基层与读者、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活动,有过,但不多;更多的是与文学大家、名家的“相见欢”。如今,《清明》主动到天长、到滁州来,与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业余作者、普通读者坐下来恳谈,我觉得,是放下身架、是“亲民”之举;令我感动。

    于是,不免从脑海深处闪出一点回忆。02年十月,《清明》在九华山开了一个“新安国际散文笔会”,名唤国际,不知为何没有国际人士,倒是佛家弟子、年轻的九华山佛学院院长兼三祖寺和甘露寺住持藏学法师成了笔会的最大亮点;当然,佛家弟子结缘文学,比国际人士来参加笔会更令人关注。我也忝列笔会名录。山上几天,与《清明》的现任主编舟扬帆、编辑赵宏兴、苗秀侠等人喝酒唱歌跳舞,当然谈的最多的是文学和诗歌。那时,他们几个多年轻啊!从记忆中回到会场里,再仔细端详今天的舟扬帆和赵宏兴,哎呀,都有了岁月的沧桑;我,也已两鬓染霜、頾丛有白了!

    文学使人年轻,指的是心。

    《清明》从1979年创刊,至今也走过三十多年了。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成绩多么骄人,但它作为纸媒置身于多元化媒体的今日,肯定也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我提一点建议。我觉得像今天这样的“亲民”之举,今后可以常态化,每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可以走下来,下到安徽的深处,或者散到全国各地,让那些只在刊物上见到、难在生活中相遇的编辑们,直接与读者、作者零距离接触和交流;要有包装自己的编辑和老作者成为明星的措施,然后引发明星效应,增加刊物的魅力。要坚持一些传统,更要把传统的编读关系、编写关系和读写关系,更新为新型的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这或许是符合和适应市场规律的新路子。

    一本名刊与一个地域的文学创作对接,就像一个托拉斯和一处石油产地对接一样,互利互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