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京味儿春节

(2009-02-01 17:25:01)
标签:

年夜饭

瓜儿

腊八粥

饺子

老北京

杂谈

分类: 散碎心得

  路净、街静,少了车流人流,春节就在全国人民“大迁徙”中悄然而至。然而现在的春节已然不同于过去,为了省去麻烦,甚至年夜饭都可以在饭店里解决。聚会基本等同于喝到不醉不归,逛庙会基本等同于被挤成照片、走亲访友基本等同于无休止地送礼收礼……似乎春节的形式已逐渐大于内容,大家疲于奔忙赶做“节日必修课”,忘却的却是节日本身的美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北京的春节在我心中烙上的印总显得那么深刻和美好。儿时北京的年,虽然并没有现在那样物质充足花样百出,但却是令人追忆且回味无穷的。

 

  喝腊八粥、嚼糖瓜儿、吃年夜饭和自家包的饺子,这些都是过年时一样都不能少的——

 

腊八的腊八粥:

 

曾经的京味儿春节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家里都会熬一锅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里面有各种豆子和米,还有红枣、葡萄干、桂圆等杂粮干果。做好后邻里之间会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真是其乐融融。正是这简单易做的浓稠甜粥,裹着春节到来的第一缕香味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或许在北京人的眼中,地道远比美味重要的多。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曾经的京味儿春节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吃糖瓜儿的日子。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糖在小时候并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的东西,所以到了这天自然是小孩们最快乐的时候。老北京的俗话中有句“老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就是借糖封灶王爷的口,把他老人家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带去整年的庇佑。过了这“糖瓜儿粘”的“小年”,过年气氛开始急剧升温,离正经的“大年”也就不远了。

 

年三十:年夜饭+包饺子

 

  贴上红色的窗花和春联,过年的气氛就更添了一分。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把过年的热闹映衬得淋漓尽致。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节日气氛中弥漫的肉香无疑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那种让身心满足的追求,成为了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除此以外,还会炖鸡炖鱼,发面蒸馒头,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这些香喷喷的环节,被注入过年的倒计时中,显得格外声势浩大且激动人心。照老北京的规矩,年夜饭必须提前做好。因为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直到“破五”才可以(大年初五),否则会不吉利。年夜饭一般从下午六点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午夜,还得吃剩了,才能够“年年有余”。

 

曾经的京味儿春节


    包饺子,也是是三十的重要项目。家人围坐,有擀皮儿的、包馅儿的,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元宝状雪白的饺子就这样诞生了。有时为了讨彩头,妈妈还会在某个饺子里包上个大枣糖块什么的,谁吃到了都能美上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欢声笑语。等到午夜十二点,一片喜气非凡的北京城,会响起钟楼和大钟寺交替的钟声。那圆润的钟声,噼啪乱响的鞭炮声,就着刚出锅还冒着白气的饺子,集结起家人间的快乐和幸福。这些曾经的节日片段显得无比温情、纯朴和亲切,同时也成了这个无雪冬日中最为动人的回忆。

 

相关阅读:

 

    晒晒我的2008年个人收获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中英对照)
    从坐公交车看人生路FONT>
    “三步走”——第一时间让老板认可你的观点
    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回望童年
    攻克口语靠自己
    在求职面试前应该准备些什么
    《感动全球的十个约定》——感动了全球,也感动了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