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大型混声合唱《三峡魂》

我听大型混声合唱《三峡魂》
笑 阳
《三峡魂》(王光池词、张烈曲)创作于1998年5月。原为参加“哈尔滨
国家文化部专家评审组共同认定:大型混声合唱《三峡魂》是重庆“标志性”的音乐作品。
重庆市文化局创评室乐评标题称: 大型混声合唱《三峡魂》是“一首纵贯历史与时代的生命赞歌!”
陈可之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
结合《三峡魂》曲作者张烈的创作笔记写出如下解读
1、形式:大型混声合唱,时长:8-10分钟。
2、情感表达:恢弘、悲壮、激越、豪放。
3、思想内涵:回顾逝去岁月的江河呐喊;展示巴渝的人文情怀;刻画纤夫们不畏艰险、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
一首纵贯历史与时代的生命赞歌。
【关键词:破雾…搏浪…助威…鼓劲,呐喊…嘲纤…闯滩…拼命,云中放歌…悠悠乡情…)
【视频欣赏:《三峡魂》片断。

陈可之《长江魂•三峡纤夫》局部
4、旋律与节奏:写出了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写出了炽热的情感与生命活力以及多种江河劳动场景中的特异音色。音乐以奔放、豪壮、沉稳的节奏为重心,以旋律主题和节奏动机为内核,裂变、展开…将“原始”的音乐素材融入其间,除了让听众有一种对生活本身的贴近感外,还让人感受到了作品中蕴藏着的一种潜在的意识流向:一种历史的沉重、一种民族的自信,一种乐观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表达作者、歌者高度的对生命的赞颂,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
【谱例1:破雾--
水波浩淼、雾锁大江,沉闷而遥远的船工号子在峡谷中迥荡…破雾而出的呐喊打破了江面的沉寂,一群赤裸的纤夫在雾霭中爬行…
【谱例2:摶浪--
下行闯滩,船工们奋力划桨,与激流搏击、也叫拼命号子!
(衬词“啄起”读Zuaqi,是实词不是虚词,讲解…)
【谱例3-1:嘲纤--
逆水行舟、船进陡滩,逐趋紧张…急迫,廷险、生死较量。

(引自张烈《不醒音乐梦》文中的一段描写:船上陡滩即将"漏尾”之际,是最壮烈最勇猛博击的时刻,纤夫们的号子已没有了音乐的浪漫,无音高、无节拍,不要命地往死里Bin,发出的是一阵阵令人毛骨悚然、近乎于凄厉的呐喊与粗野的吆吼之声…
这吼声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这吼声力量无穷、惊天动地,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求和对生命的呼唤。船工们管这叫“嘲纤”。我身临其中,常常为此感动不已,直至现在,我还认为这就是川江号子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最高境界…)
【谱例3-2:嘲纤--

【谱例4:漏尾--
…缓过气来,回望江中大木船,紧绷扯扯(挞在纤绳上的褡袢),倒退行走,仰天叹着长气…
【谱例5:鼓劲--
同心协力、刚毅而顽强,逐趋紧张。

【谱例6:云中放歌--
江水浩荡、烟波滚滚,号子隐去,峡江景色壮丽…
见上多条谱例…
5、语言音调的定位:标准普通话四声平仄为基础的语言音调,一些强调色彩的段落用四川话的四声平仄咬字吐音,注意了两者结合的自然得体,顺畅、悦耳而又不生硬。
6、和声、复调与织体: 、用民族与西洋传统和声相结合的叠置技法:比如为营造峡谷环境所需产生的空旷,平行8、5度持续将是一种常见的现像[谱例1]。为了增强作品中的凝重气氛,低音将密集叠置,这在传统合唱的写作中是慎用的。位置也将写得较低(但后来在实际排练和录音过程中却难以完成),我们很难训练出有效的男低音声部[谱例3、4]。、将“自然主义”的素材,比如“嘲纤”、波涛、喘气,褡袢(扯扯)与纤绳的断裂声巧妙地镶嵌在恰如其分的地方,用不谐和的高位和弦将情绪推向顶点[谱例3、5],然后引入“具象性”音乐的材料,把旋律和音响衔接在一起,效果自然但又新鲜,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给人一种超常的冲击感,一种力量的释放、一种心情豁然开朗的舒发,将听觉印象和切身的情绪感受叠合在一起[谱例5]。、人声织体强调了层次,声部没有长时间的“堆砌”现象,复调进出得体,交织简繁有序、运动张弛有度。低音强调了旋律性、歌唱性,但又不因为为了旋律而写得太满。、充分拓展了男女声音的色彩功能。注意了色彩的搭配,个体与群体的音色、单一与复合音色的对比。同时也注意了各声部间的力度与音量的对比。、借用器乐写作的一些手法,比如长音和弦衬底,低音声部长时间持续[谱例1、3]…用人声织体写出了多声部音乐的交响效果来。、为使情绪连贯集中,一气呵成,作品中间沒有出现间奏或段落性的长过门。
7、调式与调性布局: 顺应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调式“大块”布局,各声部旋律通顺流畅,不为追求调式的游移性、新鲜感而过多采用临时升降音,为便于记忆和排练。更多采用了民族民间“变宫为角”或“清角为宫”的近关系传统转调手法。转调频繁但不生硬,有安排、有目的,既矛盾又统一,既开放又严谨,让作品的朴实性格更为生动的得到了体现。
8、曲式与结构: 奏鸣曲与变奏曲原则相结合的拱形多乐段三部性曲式。如图:
9、衬词的选用和衬腔的设计: 典型、准确、生动、精巧,是衬词选用的基本原则。为让乐思纵横驰骋,为让音乐形象更加完美、充分和鲜明,曲作者还将原歌词作了适当的调整,并设计出了多段听后令人难以忘怀的精美拖腔。
陈可之:油画《三峡晨曲》人民大会堂重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