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猫儿桥的传说

标签:
武林旧事钱塘记忆章胜贤的钱塘记忆杭州老照片杭城猫儿桥的传说 |
分类: 《武林旧事》 |
杭城猫儿桥的传说
我曾经把旧版图上杭城窄窄长长的形状比喻为一张充满生机的芭蕉叶,纵横有序的叶脉就是城里的市井坊巷。又曾比喻为一条硕大的航船,撑起一帘迎风张扬的风帆,在浩瀚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还曾比喻为一卷写满了历史而展开的书简,街巷里弄中栩栩如生地刻画着杭城的渊源。然而今天我又要把它比喻成一张鸣奏天籁神韵的古琴,龙头凤尾遥相呼应,城中一条又一条南北贯通的河,就如蚕丝绞出来的琴弦,只要坊陌间有一丁点儿的响动,顷刻就会引起天地间的共鸣,如此日复一日地弹拨着一曲又一曲美妙动听的市井风情协奏曲。
原先杭州城中有一条小河,清澈而湍急的河水紧挨着杭城最古老、最华贵的御街(现中山路)以东由南向北延伸,直到这条御街的尽头然后折西至武林门万寿亭,注入清湖河再融入京杭大运河的主流之中。
图--2:猫儿桥(平津桥)畔的民居。
后来,小河被无情的沧桑岁月湮没了,小河被现代文明填埋了,小河被一条铺设在河道上的光复路替代了。曾经横跨其腰际连接市井坊巷和御街的桥梁,如熙春桥、柳翠桥、平津桥、水漾桥、李博士桥、众安桥、清远桥、天水桥等等的桥有的只留下旧名,有的销声匿迹。许多有关它们的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在坊陌间流传了千百个年头后也悄然淡化,就如街头卖唱艺人的琴声渐行渐远了。
图--3:走访光复路上的老住户。
我曾经在街坊中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平津桥东堍有个鞋匠,俗名“小狗儿”,他仗义豪爽,心地善良,自幼接受了父亲传授的手艺和遗留在桥横头的鞋摊儿。他要照顾家中体弱多病的寡母。“小狗儿”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原先曾看相过他的姑娘儿都快要做外婆、奶奶的,只因他家中清贫,仍旧孑然一身,酷暑寒冬守着桥头的鞋摊儿,风里雨里靠手艺挣几个小钱,赖以维持母子俩的清贫生计。
最让“小狗儿”开怀的是被他收养的七、八、十来只被别人遗弃在街头的猫儿们,“小狗儿”都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伢儿,给它们取了超级好听的名字。白天,它们亲昵地陪伴在他的前后左右,活泼可爱,晚上,齐刷刷出动挨家挨户抓老鼠,“好猫管牢三条街”,方圆三里就没了老鼠的踪影, 邻居们都夸“小狗儿”做了善事。那些儿孙绕膝的人反而羡慕起“小狗儿”自由自在的日子了。
一天,“小狗儿”看见河埠头有几个顽童用布条系着一只肮脏不堪的猫往水里掷,他即刻买了几根芝麻囱管糖从顽童那儿换来了那只奄奄一息的邋遢猫。经他精心调理,那只猫很快恢复了元气,全身洁白如玉,唯独尾巴乌黑锃亮,左眼蓝紫,神如旭日;右睛金黄,韵似皎月,真可谓“神似日月乾坤转,状如雪里拖神枪”,煞是讨人喜爱。
又一天,“小狗儿”摊前来了位文绉绉的先生,开口便出高价要收买那只“雪里拖枪”的猫,被“小狗儿”断然回绝,那貌似朝奉的先生又婉言说家里老鼠造反,咬坏米囤、撕烂衣衫,实在需要抱只好猫回家抓老鼠。“小狗儿”听了来人说的原委,二话没说慷慨地就把那只“雪里拖枪”借给了这位朝奉先生,约定一旬归还。
时过九天,朝奉先生如约抱回“雪里拖枪”,还拿出大袋银子酬谢,“小狗儿”纳闷,借一只猫抓老鼠,何必要这般回报?小狗儿一再谢绝,先生无奈道出了实情,留下了银子即刻化作一朵祥云飘然飞去了。 原来,天际有一神仙羡慕杭州西湖胜景和坊间的人间烟火,偷偷地下了凡。白天打扮成一位纨绔子弟,浪荡在坊间的酒肆茶楼和西湖边,夜间化为一只玉老鼠藏身在钱塘江边六和塔中,不思归还天庭。玉帝大怒派天将化身猫儿“雪里拖枪”前来召回。朝奉先生就是奉旨来收回两个活宝的天神。因“小狗儿”善良、孝顺,玉帝特地借由头接济他摆脱困境的。
后来,坊间就有这样的传说,“平津桥畔癞皮猫、朝奉先生来识宝”,人们便把平津桥称作“猫儿桥”了。
图--4:光复路上的老居民说,曾经在小河里钓到脸盆嘎大的甲鱼。
说的是神话,却应了坊间一句老话,“事在人为,天高头有个洞儿来咚张望的,善恶总归会有报应的”。
图--5:光复路阿强说,“不要把我拍进去,赤了个膊,难看的。” 嘿嘿嘎好的原生态情景怎能放弃呢!
图--6:光复路上纳凉的原住民。
后来,不晓得富起来的“小狗儿”是否还在猫儿桥下摆鞋摊儿?有了铜钿银子的“小狗儿”有没有买房子、讨娘子、生儿子?
民国初,猫儿桥畔羊坝头的大街上矗立起两座高高的中西合璧的洋楼隔街相对,那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杭城老字号方正大茶庄和高义泰绸缎呢绒布庄。如要说说杭城老字号的故事,那倒是真的要用蛮长蛮长的篇幅来叙述了。
图--7:光复路猫儿桥旧址。
图--8:猫儿桥巷口洋坝头大街上“方正大茶庄”旧貌。
图--9:杭城羊坝头大马路(猫儿桥口)高义泰绸缎呢绒布庄的旧发票。
乙未四月初三于杭城江干闻澜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