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的曹操
(2011-03-22 13:17:28)
标签:
专栏约稿家居 |
魏晋年代里的杯具与洗具都分外的多,但对人品倒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人们并不认为“奸雄”与“英雄”不能共存于一人之身,并且更多的认为,“奸贼”乃是造就“英雄”的必备条件。所以,什么红脸白脸的区分,只是后来人戏曲中便于塑造形象而自己硬附会上去的罢了。
许绍,东汉末年非官方的主流评论家。每一个被他评论过的人,总是名声鹊起,说身价百倍丝毫不夸张。在那考核制度不怎么完善的时代,任何人的名字自许绍唇齿间那么一磕一碰而产生的气流中被带出,便等于档案上被盖了“优绩股”的红戳,还是准入仕、准名人那种。
微时的曹操是怎么让当时的许绍评论他的,史书上没记载,据说手法并不入流。当然了,历史故事也用不着细看过程。总之结果是,曹操千年的奸雄称号,始于许子将之口,即使并不产生于那叫“月旦评”的著名评论会中。
为什么会有评论?这应该算是个问题。是因为有标准?那么,标准又从何而来?如果是没有标准,那评论的依据又如何判定?
究竟是谁,评论了谁?
前段时间评出了世界最丑陋建筑。中国的建筑没有入围。至于是否因为网上的传闻如CNN怕引起中国民愤,从而影响他们国家的旅游收入或者类似飞机之类的销量,在这暂不评论。但这不影响中国人自己评选出自己“最丑陋建筑”。热闹终究是应该凑下的。
据说题名了五十个,最终选出了十个。深圳总算进入了前十。至于像福禄寿之类的十大,借着这次的评选,总算也扬了下名,顺便为当地宣传了下日后可发展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奥斯卡还是金酸梅,终究是十大。
在身边的非设计背景的人眼中,深圳的大中华国际贸易广场并不难看。甚至在我眼中,对比起其它九大,大中华应该是最具有建筑内涵的建筑了。“深圳比那难看的多的去了。”——载我去机场的的哥如是说。大概评委们也只考察了白天的建筑图片。一到晚上,中心区那穿着不停变幻的灯光衣服的建筑,“绚丽”的甚至能刺痛人的眼睛。
顺便也刻薄一句,没有专业精神的环境下,就会产生很多“混口饭吃”的建筑。我们无法谴责,但至少我们不倡导。在我看来这大约是本次首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背后的整体社会态度。
和评论背后的故事不被人深知一样,建筑背后故事的篇幅也并不会短。设计师有时只占左右建筑物、左右被设计物的力量中的很小一部分。
以前说过,设计师像是导演。而投资方才是剪辑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更多是投资方的意愿而非是设计师的手法。背后的故事只能存在于设计的过程之中。和历史一样,大家看的,都只是结果。
突然想起了那个恒源祥十二生肖的广告,那应该是广告界里绝对能进十大的著名案例了吧?
历史上被记住的人物,总是处在两个顶端的少部分。例如“文武茂异”的曹操。中间的无数鲜活面孔和各异的名字到最后都只能用影视剧中路人甲将军乙的称谓来代替。
也许只有掌握绝对的力量,才能不被评论所影响,才能自己成为评定自己甚至评定他人他物的标准。这样的要求比较高,毕竟我们无法每个设计师都成为卒姆托或者贝聿铭。但我们至少可以坚持我们的专业精神。就正如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一样,设计师应该也需要有他们的“xx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