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死概念——重启科学文艺(1)
(2023-01-03 08:10:09)
中国第一本科幻杂志,创刊时名为《科学文艺》。
中国第一本研究科幻的理论图书,出版时名为《论科学文艺》,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八章谈到科幻。
中国第一个官方科幻奖名叫“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学文艺奖”。
如今,介绍中国科幻史的文章绕不过“科学文艺”这个概念。不过,这些文字都没介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科学文艺是科幻曾经的名字吗?或者,谁是谁的一部分?我想,可能写这些文字的人自己也搞不懂吧,他们只是在铺陈手头找到的资料。
在不算遥远的1980年前后,大概几年时间里,科学文艺风头正劲。除了上述种种,当时还在中国科普作协旗下成立起“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如今这个专委会还存在,听过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还剩多少位?
所有以科学为内容的文艺作品都叫科学文艺,这个概念本来挺好懂。它为什么接近于消亡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年并没有多少科学文艺作品,东方没有,西方也没多少。文艺界对科学不感兴趣,这个规律在东西方都差不多。
比如,城市雕塑是典型的艺术品。如果一座城市雕塑以科学为内容,它就是科学文艺作品。但是在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能有多少纪念科学的城市雕塑?
又比如,当年科研设施奇缺,只能服务于科研。今天,大量科研设施同时开放成旅游目标目,你花八万五千元可以去一趟南极站。论市场份额,“科技文旅” 已经是科学文艺中最大的一块,而在当年几乎等于零。
再比如,科学素材正在VR影片里大量使用。而在几十年前,VR技术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算在科学文艺概念之内。
拿不出多少实例,当年人们组织科学文艺研讨会,就只能讨论概念和理论,这自然不能长久。围绕着科学文艺,很多本质问题扯不清,根源就是现实中科学文艺的实践太少。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科学文艺概念来自科学界,而不是艺术界。从那时到现在,艺术界都没人使用它。
一群搞科学的人在业余时间玩艺术,没接受过文艺训练,水平当然显得很业余。比如,当时科学文艺里面包含“科学诗”这个成分。可想而知,科学家写的诗,在诗歌界能得到什么评价?人们的关注点无非就是——“科学家还能写诗啊”?
还有一个小原因,“科学文艺”是苏联概念。改革开放之初,苏联某些人文社科概念还有借鉴价值。苏联解体后,就没人关注苏系概念了,科学文艺不幸是其中之一。它其实很有生命力,但没人继承。
不管什么原因,科学文艺在今天几乎是僵死的概念。偶尔能从论文标题中找到它,现实中已经没什么人在使用。
然而,也恰恰是在八十年代以后,从国外到国外,涌现出大量的科学文艺作品,这个领域几乎是文艺界最有活力的一部分。然而,没有统一的概念,它们就找不到归属,也无法形成产业合力。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出现比“科学文艺”更合适一统江湖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重新复活这个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