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薯粉

(2022-12-23 11:42:47)
标签:

杂谈

白 薯 粉
      如果问我舌尖上的家乡记忆,粉条肯定必不可少。 
      老家多山地,白薯是早年当家主粮之一 。说我们这茬人都是吃白薯长大的,一点也不夸张。白薯产量高,抗饥耐劳,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吃多了泛酸伤胃,让人日久生烦;二是价格偏低,卖钱不占俏。
       于是,不知是谁、从什么时候发明了粉条,使白薯完成了从粗粮到美食的华丽转身,也大大提升了它的身价。反正从我记忆开始,村里就有粉铺专门漏粉卖。到了冬季还有一帮粉匠每天肩上斜搭一件围腰、手里拿着大葫芦粉瓢和勾芡拐子东家西家给人漏粉,赚取工钱。由于各家都有好吃好喝招待,那一阵子,这帮人每天吃的脸红扑扑的、一双和面手养的得细细嫩嫩,也是村里一道特有的风景。
       粉条脱胎于白薯,是白薯精华的凝结。从一筐白薯到一捆粉条,是一次艰难跨越的历程,也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蜕变。中间凝注了农家人多少辛勤汗水和苦心经营。白薯到家后先要摘拣分类,只有个大、饱满、水分少、淀粉含量丰富的才能留着磨粉。尔后要经过清洗、轧碴、磨浆、滤渣、沉淀、兜坨等多道工序, 才能变成淀粉。
       漏粉是入冬后农家的一出大戏。粉匠通常三人一拨,一个端瓢的,一个装瓢的,一个倒粉的,烧火、捞粉等打杂则由家里伺侯。粉匠进家前,锅灶里就先烧上满锅的开水, 期间灶堂内不能断火,整个堂屋内始终水汽蒸腾烟雾缭绕,干活的看热闹的里里外外进进出出,只见人影晃动,却又难以明晰彼此面目,那种朦朦胧胧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打芡(用白矾水加粉面子调成稀糊状,和面时加入增强柔韧性 )和面是漏粉成败的关键,通常都是由三个人中最有经验的师傅主掌。芡打不好,就会造成一盆面要么漏不出粉条,要么漏成乱粉头子,行话叫“扣盆”。一旦发生扣盆,主家之前的辛苦就算白费了,漏粉师傅的名声也就彻底毁了,所以谁也不敢大意。每一盆面师傅都要仔细过称,连干湿程度的差异都要考虑到,按照严格的比例算出加矾的数量。
       和面更是叫劲的活儿,有半截水缸大小的面盆里装了满满的粉面子,需要三个人一起,在缸里反复翻揉摔打,直到细腻如玉,不稀、不涩,掐出一坨装入粉瓢,在大盆里试漏一下,当粗细适中、光滑匀称的粉条从粉瓢中匀速漏下来的时候,掌作师傅便会大吼一声,架大火,漏!
       这时候各个环节便会有序的运转起来。 掌粉瓢的身子前倾,一只脚蹬在灶台上,一只有力的大手稳稳地扣住粉瓢,另一只手轻轻的磕打瓢沿,洁白的粉面糊糊扯成长长的细线扑向锅里,不一会儿便在水面上飘起一团泛着青白色的粉线团。捞粉的用带着长把的大笊篱轻轻一抄,沁入旁边的冷水锅中。倒粉师傅熟练的揪出粉头,一把一把的把粉条顺顺的捋到短粉杆上,漏粉的大功就算完成。余下还有晾晒、捆扎等后续的事就留给家人了。
       老家的粉条通常有三样,即:细粉、翘粉和大粉。细粉瓢底下钻有八九个漏眼,漏出的粉条细溜匀称,是家中经常食用的大路品种,每家一般都要漏几大捆。家里煮挂面、作菜等下上一把细粉,立马感到舌尖喉头添了滑顺,增了快感,美了滋味。家里来人,哪怕是最简单的熬白菜,有了粉条的加持,多放点儿猪油,也能满桌生香,如果再加上几片肉,更能叫人吃的唇齿留香、心满意足。平时亲戚邻里谁家有人娘满月、孩生日或是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包上几把粉条上门表示人情,也还觉得能拿得出手。翘粉粉条扁平,比细粉略厚一些,口感也略加筋道厚重,适合炖肉,在肉食稀罕的时候,碗、盘里的肉吃过后,吸足肉汤的粉条味道更加诱人,一箸子进嘴那满口的肉香与那种特有的筋道叫人欲罢不能。大粉则是粉条中的超级加强版了,每次只漏一根,又宽又厚,不炖一、两个小时是难以熟透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贡菜,摆盘显眼、挺个,看着泱泱大气。
       小的时候,我是最爱吃粉条的。粉条虽算不上贵气,但也不是萝卜、白菜,谁家都得精打细算着消耗。通常一大碗熬菜,也就舍得放一把粉条,大人吃的有限,多数都到了馋嘴孩子碗里。早饭时,盛上一碗热粥,挑一箸子喷带热的白菜、粉,在碗里一搅,唏哩呼噜一碗饭吃的底儿净 ,别提有多爽了。粉条除了家里自食外,多一半被拿到市场上出售,是家里重要的补贴来源。在我当兵之后、提干挣工资之前,我还 陪母亲去镇上卖过粉条,几捆粉条过称后,买家把一叠子钞票递到母亲手上时,她笑的是那样的开心,那种情节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盆
后一篇:“背羊”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