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盆

(2022-12-15 15:07:32)
标签:

杂谈

                                     火   
      老家冀东沿长城一带,冬季是很冷的。老话讲“三九、四九不出手、“腊七、腊八,冻死鹅鸭”。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的房子普遍比较简陋,门窗跑风漏气,室内保温性差。大多数人家冬季主要靠一天三顿饭烧柴取暖,能有钱买煤烧地炉子的,寥寥无几。做饭时,土坯炕过火暖一阵子,个把小时热乎劲儿就过去了。说“取暖基本靠抖”固然有夸张调侃的意味,但对 “冷冰冰”这个字眼却几乎都有切身体会 ,堪称艰难熬冬的集体记忆。
       怎样在实现不了烧柴自由的境况下,使屋里尽量暖一点儿?聪明的农家人想出了蓄火取暖的法子。
       于是火盆就应运而生,且成了各家各户猫冬的不可或缺之物。
       火盆的使用,历史久远,据说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北方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游牧民族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为了保存火种,发明了放置火种的容器及能够持续着火的木炭。随着时代的演变,使用火盆的习俗也逐渐在寒冷地区流行开来 。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便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生动描写。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便是借助笼起的火盆把旧日诗稿付之一炬,同时也烧掉了所谓“木石前盟”的情缘。《金瓶梅》中也有关于火盆的情节。
       上层社会所用的火盆,花样繁多,工料讲究,极尽奇巧。我没有深入研究,也不敢楞充博广。老百姓讲究的就是个方便实用,  一般人家就买铸铁火盆,各地供销社都有供应,铁盆上面带个宽宽的盆沿,这既为了端着得手,也方便磕烟袋锅子或放火铲、火筷。简朴一些的就买一种来自口外的有底圈没盆沿的过火木(石棉)火盆,冬天村里经常可见推着独轮车串村叫卖的,卖火盆的同时还捎带着卖一种用于浆洗衣物的白土团子。此火盆好处是价格低廉、保温性好又轻便,不足之处是坚固程度差一些,使着使着便掰了豁子。再将就一点的就弄个旧瓦盆或是破缸底,能盛火就行。
       掏火也是有讲究的。庄稼人的柴火,分为硬、囊两种。一般的草柴过火就成灰,是不适宜填火盆的。所以主妇们都是在做饭的前半段烧囊柴火,待饭七八成熟时再加点树枝子、棉花柴、豆秸、芝麻杆儿、棒子骨头等硬柴火,等火把饭菜催熟了,柴火刚刚烧到彤红,用掏火耙子把灶膛中心那一堆火尖儿扒出来,装到余有底灰的火盆里,一盆冒着火苗、里边还不时哔剥作响的火炭被端到炕上。登时,屋子满溢着浓浓暖意。人们围坐在火盆旁,身子活软了,心情也松快了,仿佛日子也增添了些许温度。特别是在外面干了一早上冬活儿,被冻的浑身瑟瑟的人,一回屋便有一盆热火在炕头等待,那种家的温馨感是真切实在的。
       火盆不仅温暖了自家人,还在接人待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农家人热情好客的待人之道。在寒冷季节,每逢有上门的客人,主人都会热情的把火盆推到客人面前,“大冷天的快烤烤火,暖和暖和”,一句话便使人暖意顿生,身体未热,心却先暖了。如果赶上火盆歇了,主人便会高声招呼“快去笼一盆火来”,更能使人感受到着意的礼遇。如果留客吃饭,火盆里煨上一壶老酒,再张罗几个小菜,宾主相对而坐,边饮边拉,那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到现在,老家仍然有人用“像热火盆似的”来形容热情好客者。
        火盆,除去给人带来温暖外,还有许多派生的功能,比如,在火柴供应紧张的时期,可以扒出火炭引火做饭; 抽旱烟的老头老太太,守着火盆,一袋烟抽透了,在火盆沿上“梆梆一磕,顺手搓上一袋,对着火炭又点着了,他们一边喷云吐雾,一边天南地北,抽着唠着半天就过去了;那时还没电熨斗,妇女们熨烫衣料和面料都要靠烙铁,火盆里的火比灶膛里的火柔和,不会把烙铁烧红,用于熨烫正合适;至于在火盆边上埋上几颗栗子、花生角、玉米粒、黄豆粒、小白薯崽儿等,则是对孩子们枯燥生活的温情奖赏。小时候那个没有围着火盆扒零食的经历呢?
       如今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普遍实现了取暖自由,火盆早已退出了日常生活, 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我常想,火盆所蕴含的勤俭节约、温暖待人、一物多用等生活理念,不正是正在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的人们所应该传承、光大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汆子
后一篇:白薯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