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汆子

(2022-11-16 19:46:13)
标签:

杂谈

汆 子
       “汆(cuan)字有三种释义, 第一是指一种烹饪方法,就是把食物放在开水中烫一下,如汆丸子、汆萝卜等,此义在大江南北广泛运用,广为人知;第二种释义为,方言:烧水用的金属用具; 第三种从第二种释义延伸而来,意为用汆子把水烧开。本文取的是第二种释义 。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汆子在老家冀东沿长城一带,是一种随处可见、几乎家家必备的灶堂用具。 那时候,农村生活状况普遍不宽裕。不光口粮不足 ,烧柴也紧张。家家除去分的秸秆外,每年还要买一部分煤或柴火作补充。那时有一句话,叫锅下面的和锅上面的一样紧巴。在这样的背景下,汆子就成了各家各户不可或缺的省柴神器了。
       汆子圆筒中空,一般长三尺左右。口径粗细并无定式,根据热水的用量,人口多的口径粗一些,人口少的就细一些。材质上讲究一点的用铜铸的,传导性好,烧水快,而且看着气派;一般的就用铁皮打制,也能满足烧水功用,且造价便宜。造型上,一般的就是个直筒,注水出水直来直去,麻烦是倒水时需将汆子从灶膛中拔出来,且难免滴滴洒洒;讲究一点的会在汆子的肩膀处加一个歪脖子筒儿,这样倒水时只需用手扭住汆子把儿,轻轻转个角度,热水就会流出;再讲究的在歪脖儿的外沿再加一个v形漏嘴儿,这样不仅倒水方便,而且也免除了泚泚溅溅的麻烦。
       与汆子的广泛使用相适应,老家一带家家的灶门旁边都要另开一个半尺左右的“汆子眼儿”。点火做饭时,把灌满水的汆子入进灶膛,底部煨在火堆侧面,在烧饭做菜的同时顺带着就把水热或是烧开了。
      小时候母亲每逢做饭,总会叫着我的小名吩咐我一句,“**,把汆子坐上”。我就会一溜小跑的把汆子灌得八成满,推进灶膛,而且还总要趴在灶门处往里巴望、巴望。随着风箱有节奏的呱嗒声,灶里的火便会旺旺的着起来,蓝蓝的火舌舔着锅底, 煨着汆子,那景象看着令人兴奋且充满期待。
       早上,当锅里飘出饭菜香味时,多半汆子里的水也热了。  母亲用一块抹布垫住汆子把儿,把半汆子热水倒入脸盆中,招呼我们洗脸刷牙。另一半水则烧开了灌暖壶。那时候家里生活上也不甚讲究,一盆热水通常是我连头带脸的先洗一通,然后父亲再洗,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亲情满满。
      到了晚上,吃罢晚饭,母亲则会用脸盆从汆子中接出半盆热水,让我们爷两个热乎乎的泡泡脚,洗去一天的尘土爆灰和满身疲惫。那时候这也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还有一件令我记忆深刻,那就是从小到大,母亲从来不让我碰热水汆子——因为村里发生过孩子被汆子烫伤手脚的事,即便 长大以后,她也总是说,“你毛手毛脚的,干不利索这些个,烫了可怎么办?”当时没什么感觉,如今寻思起来,总会叫人眼底湿润,哎,“当时只道是寻常”,“却道天凉好个秋”,个中滋味,难与道也。
      也许由于汆子的缘故吧,从小时候起,便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得益于这一习惯, 我在部队服役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在高寒地区工作生活,战友们落下消化道毛病的不在少数。而我直到退休,基本上 “吃嘛嘛香”。 
       汆子的大面积使用,使多数人家实现了热水自由。每天暖壶灌的满满的,干活回来的人进家就能够喝上热水,特别是冬天,冻手冻脚的人们一碗开水下肚,浑身立马就活软开了;家有孩子或年大体弱者,冲个奶粉、吃个药什么的也不用现张罗烧水;女人家洗洗涮涮的兑点热水,也舒展顺手,特别是冬天时冷的,那种感觉堪称幸福;最重要的是和单另烧水比,节省了柴火也节省了时间,而且和用锅烧水比,烧出的开水也不会串进油盐味儿,无论是喝白水还是泡茶喝都没有异味儿感。在特定的情况下,汆子还会成为邻里间互相帮忙的工具,比如谁家有事办酒席了,左邻右舍的便会提几汆子热水过去——街坊邻居的,帮不了大忙,帮个水忙,洗洗涮涮总能用得上。些许人情虽然上不了台面,却也不乏真诚和热度。
     现在,人们对饮水品质的要求是大大的提高了。就连农村炉灶也基本不太用了,燃气炉、微波炉、电热水壶、净水器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人家还喝上了桶装水。作为农村匮乏环境下的一个烧水用具,汆子也早已走进历史深处,为人们渐渐淡忘了。 
      而我,却时不时的会想到它,想到它曾经带来的温暖,想到它所凝聚的农家人勤俭持家、物尽其用的传统美德和生活智慧,以及由它所牵连出的关于故乡、关于亲人、关于那个离我们渐去渐远的时代的浓郁而又绵长的情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火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