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颐和园散记之六——烟柳亭桥,一堤诗画
这
乾隆老爷子若放在当代绝对是山水擘划的顶级大师,他不仅旅游成瘾,一生数下江南。而且竭力搜罗江南美景,依样在京城仿建或结合京城附近的山形水势加以出新。他尤其钟情于西湖美景,在修建清漪园之前,就先派宫廷画师董邦达到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全景图,然后依样,对瓮山泊进行了疏浚、清淤、拓展,使之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并命名为昆明湖。而且连苏堤也一并借将过来,在昆明湖中修筑了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西堤。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从离北如意门最近的
界湖桥开始,依次是 豳(bin)风桥、 玉带桥、 镜桥、柳桥和
练桥。六桥造型各异,异彩纷呈,在柳桥和练桥之间还建有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苏堤沿岸遍种垂柳,西堤也如是照栽。时至今日,西堤上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迎风摇曳、染翠喷白,年复一年的在那里催诗惹泪、勾人情思
。也有不一样之处,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比起一气贯通的苏堤,西堤更多了几分曲线和飘逸之美。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所寄托的就是乾隆对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的向往。一道西堤,使帝王之尊不出宫门即可感受山水之悦、桑麻之乐、可谓情怀别具。
西堤的景致可谓步步见景,俯仰皆诗,极尽赏心悦目。春花、夏荷、秋柳、冬枝;朝霞、午雪、夕阳、夜月;风桥、雨湖、雪亭、雾船;湖光、山色、塔影、桥韵,真可谓气象万千,各有风韵。置身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使人油然而生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之感。更令人叫绝的是,造园者还因西堤一带自然景色开阔之利,匠心独具的将园外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泉山的
玉峰塔、妙高塔统摄为颐和园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遥相映对、浑然一体。堪为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典范。
从万寿山俯瞰西堤景色

从西堤远眺玉峰塔
界湖桥。因处内外湖分界处而得名。界湖桥上的亭子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只剩桥身。

豳风桥。桥亭为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
清漪园时称“桑苎桥”,为避讳道光皇帝名字“奕詝”中的“詝”字而改为现名。“豳风”二字取自
《诗经》中《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因行走路线错过过,豳风桥图片来自网上)

玉带桥。
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光绪时(1875-1908)重修。该桥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意。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景明楼。
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楼名源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句意 。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白居易“柳桥晴有絮”诗句。

昆明湖在北京水利史和京杭大运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