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颐和园散记之七
-—粉墨春秋大戏楼
早就听说过颐和园大戏楼,但一直游履未及。这次重游便把游大戏楼列为优先事项,以偿夙愿。大戏楼在颐和园德和园内,位于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与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同为清代三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颐和园内仅次于佛香阁的第二高大建筑。它高21米,翘角重檐三层,第三层檐口以下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造成水法(喷泉)景观。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
大戏楼是舞台,前面的扮戏楼是演员化装的地方。正对着大戏楼北面的颐乐殿,即是慈禧看戏的地方。殿中有专设宝座,装饰陈设颇为奢华。 但慈禧一般总愿意坐在颐乐殿西里间窗前的木炕上,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偏殿外的看戏廊是光绪皇帝及王公大臣陪慈禧看戏的地方。慈禧是个戏迷,也很懂戏。听戏的时候,常常听着演员唱,她会拍腿击节,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她还主持把西皮、二黄唱腔揉入宫廷戏曲当中。
大戏楼与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剧种,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据清宫史料记载,从光绪21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34年这13年间,德和园大戏楼共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慈禧在这里看戏达260多场次。
当年,谭鑫培、杨小楼等不少京剧名家在这里为慈禧唱过戏。
德和园的“德和”二字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此楼专为慈禧看戏而建,大约也是取这个意思。皇家毕竟是皇家,什么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冠冕堂皇。
有关资料称,当年修建大戏楼共耗白银七十多万两,动用众多能工巧匠耗时四年多方告建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