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曾强:书法是一种高雅生活

标签:
文艺评论家曾强书法是一种高雅生活书法报 |
分类: 艺术杂评 |
书法是一种高雅生活
2022年6月8日《书法报》第22期3版
责编:李金豹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书法是一种生活
人们总把书法看得很神秘,比如“玄之又玄”“哲学中的哲学”……其实,书法就是一种生活,只不过人们“日用而不自知”,以致产生了臆想中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书法从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汉代“及碑(石经)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古代人学写书法是必须,无需多言。现如今毛笔虽然退出实用领域,但有人依然把临习书法作为“日课”,还有很多人把学习书法当成其每一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书法重新进入课堂,将对提升书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加强对书法的再认识,促进书法艺术的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书法是一种文化生活。我们的文化素质从哪里来?从长辈的言传身教来,从读书求知中来,从书法写字中来。即使在过去很偏远、知识匮乏的山村,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以至有孔子“问道求诸野”的说法。偏远山村怎么保留文化的火种?其中书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比如春联。不要小看村民门框上红红的春联,它表面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其实也可以是一年一度的山村书法大展。当然,有一些春联的书法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书法就是村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能化育人、能感染人、能启迪人、能不断流传后世的根的留存——文化。
现在有很多人学习书法,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迫切需要文化。文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书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切实、最方便的文化载体。人们愿意浸淫在书法所附着的那些传统文化之中,无非是想神通古人,意会万方,安顿灵魂。我们不断临习、品赏、学习书法,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断地涵泳,不断地理解、吸收,不断地认识自我、找回自我。因而,学习书法绝不单单是练字,更是传统文化逐渐浸淫人心的最好媒介。
作为文化载体的书法在古代一些僧人书家作品中也有体现。在乡村,可能有的老年人连写有字迹的纸片也不随意丢弃,他们怕亵渎了文化;也有一些书法爱好者,对书法文化恭敬虔诚,作书时还要洗手焚香,临帖过程更是一丝不苟、心无旁骛……我有一位忘年交朋友,退休后整日泡在各种碑帖之中,看之练之,练之看之,自修、自养、自得其乐。墙上挂的、地上摞的、桌上摆的,都是他写的书法,有时不免像古人一样“衣袖皆皂”“唇齿尽墨”,但他从不感觉乏累,也不觉得孤单寂寞,而是像“苦行僧”一般全身心投入。
书法尤其是一种高雅生活。书法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文质”。古人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写者在长期的临习中,往往也会被书法饱满的“文气”所感染、所影响、所浸透、所充盈,从而被“文化”。哪怕一介武夫,只要潜心书法,也会逐渐变得谈吐不俗、行为雅逸,“然后君子”。一些人喜欢碑拓古籍,对古代有文字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进而喜爱那些有文字的金石砖瓦、秦权木牍之类,从中发现文字的异同、流变和趣味。甚至还有人可能通过书法,渐渐拓展到更深更广的传统文化领域去探寻、追求和研究。
有了书法的浸润,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淡泊,越来越超然。唐代刘禹锡那座简陋的屋中,肯定没有丰盛豪华的宴席,反而经常“谈笑有鸿儒”。为何?《陋室铭》谈及因“德馨”而朋聚,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往来者多是“鸿儒”。在古代,没有过硬书法的“鸿儒”,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志同道合,无论来自“南阳”或“西蜀”的“鸿儒”,一起“礼乐射御书数”,尽兴畅游涵泳中华传统文化,岂不是人生乐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无疑是一种精神高蹈的尚品文化生活!